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之大不在校名之“大”

(2016-01-28 17:16:36)
标签: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

更名

教育浮躁

分类: 时评

大学之大不在校名之“大”
2016年2月2日联谊报>民主论坛
□钱夙伟

大学之大不在校名之“大”

       微观点:有的大学不重在练内功,而是频繁更名,以为名字叫得越“大”,大学也越“大”。以浮躁的心态办大学,能办好大学吗?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更名事件又起波澜。在历经波折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半年之后,这所学校又低调换上“西南医科大学”新招牌,结果遭到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反对。西南医院官方做出回应,要求“泸州医学院”立即停止其不当更名行为,并已通过第三军医大学向国家教育部申请高校更名行政复议。

       高校更名,于今越来越频繁。去年许昌学院更名为河南理工学院,是该校两年内的第二次更名。而如武汉工商学院、武汉轻工大学和武汉城市职院都曾三次更名。

       实际上,现在大学动辄更名,有的是为了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比如泸州医学院,一定要去掉“泸州”,换不成“四川”就换“西南”。

       更名还有种种理由,比如许昌学院声称:“更名为河南理工学院更符合学校的发展实际,也能更好地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其实许多高校的名称,多年来耳熟能详甚至如雷贯耳,已经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改名必然造成这一宝贵资源的流失,也因此让人殊为可惜。

       更名,也改掉了校名的地域特色,造成“太相近”。实际上,这已经成为不少高校名称的通病,以至让不少网友发出了诸如“武昌理工学院和武汉理工大学有关系吗”、“武昌工学院和武昌理工学院是不是同一所学校”的疑问。比如一位武汉理工大学的新生竟然跑到了武昌理工学院报到,而有两位武昌工学院的新生走进了武昌理工学院的迎新点。这显然于更名而让校名“响亮”一点的初衷适得其反。

      而且,因为凡涉及原校名,比如校牌、公章、印刷品、证件,都得更换更改,因此必然造成极大的人力、财力的浪费,也必然因此挤占了宝贵的教育经费。

       有的大学不重在练内功,而是频繁更名,以为名字叫得越“大”,大学也越“大”。有些大学甚至连地区都不要了,恨不得直接叫“中国大学”。以浮躁的心态办大学,能办好吗?

大学之大不在校名之“大” 
2016年1月28日北京晨报
钱夙伟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在历经波折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半年之后,又低调换上“西南医科大学”的新招牌,结果遭到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反对。西南医院官方要求“泸州医学院”立即停止其不当更名行为,并已通过第三军医大学向国家教育部申请高校更名行政复议。(1月27日《北京青年报》)

  高校更名当然有种种理由,比如许昌学院声称“更名为河南理工学院更符合学校的发展实际,也能更好地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但如此大而化之的说法,更表明更名没有必要。许多高校的名称,多年来耳熟能详,已经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改名必然造成这一宝贵资源的流失,殊为可惜。

  实际上,现在动辄更名,大都不过是为了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而已。比如泸州医学院,一定要去掉“泸州”,换不成“四川”就换“西南”,其用意当然不言而喻。

  而出于如此目的的更名,不仅改掉了校名的地域特色,也造成“太相近”。实际上,这已经成为不少高校名称的通病,也因此造成了混乱,比如一位武汉理工大学的新生竟然跑到了武昌理工学院报到,而有两位武昌工学院的新生走进了武昌理工学院的迎新点。这显然与更名想让校名“响亮”一点的初衷适得其反。

  而且,因为凡涉及原校名,比如校牌、公章、印刷品、证件,都得更换更改,因此必然造成极大的人力、财力浪费,也必然因此挤占了宝贵的教育经费。

  高校频繁更名凸显教育浮躁。不重练内功,而是频繁更名,以为名字叫得越“大”,大学也越“大”。如有专家所说,甚至连地区都不要了,恨不得直接叫“中国大学”。显然,频繁更名表明高校对办学目标缺乏认识。而让人担忧的是,按这样的思维模式办大学,究竟还能不能办成一所弘扬科学精神的现代大学?

 

大学之大不在校名之“大”
2016年1月28日焦作日报
□钱夙伟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更名事件又起波澜。在历经波折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半年之后,这所学校又低调换上“西南医科大学”新招牌,结果遭到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反对。西南医院官方1月26日首次作出回应,要求“泸州医学院”立即停止其不当更名行为,并已通过第三军医大学向国家教育部申请高校更名行政复议。(据《京华时报》)

       高校更名,于今越来越频繁。去年许昌学院更名为河南理工学院,是该校两年内的第二次更名。而如武汉工商学院、武汉轻工大学和武汉城市职院都曾三次更名。

       更名当然有种种理由,比如许昌学院声称“更名为河南理工学院更符合学校的发展实际,也能更好地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但如此大而化之的说法,更表明更名的没有必要。许多高校的名称,多年来耳熟能详甚至如雷贯耳,已经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改名必然造成这一宝贵资源的流失,也因此殊为可惜。

  实际上,现在动辄更名,大凡不过是为了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而已。比如泸州医学院,一定要去掉“泸州”,换不成“四川”就换“西南”,其用意不言而喻。

       而出于如此目的的更名,不仅改掉了校名的地域特色,也造成“太相近”。实际上,这已经成为不少高校名称的通病,以至让不少网友发出了诸如“武昌理工学院和武汉理工大学有关系吗”“武昌工学院和武昌理工学院是不是同一所学校”的疑问。这种行为也因此造成了混乱,比如一位武汉理工大学的新生竟然跑到了武昌理工学院报到,而两位武昌工学院的新生则走进了武昌理工学院的迎新点。这显然与更名而让校名“响亮”一点的初衷适得其反。而且,因为凡涉及原校名,比如校牌、公章、印刷品、证件等,都得更换更改,因此必然造成极大的人力、财力浪费,也必然因此挤占宝贵的教育经费。

       高校频繁更名凸显教育浮躁。不重在练内功,而是频繁更名,以为名字叫得越“大”,大学也越“大”,就像有的专家所说,甚至连地区都不要了,恨不得直接叫“中国大学”。显然,频繁更名表明高校对办学目标缺乏认识。而让人担忧的是,按这样的思维模式办大学,究竟还能不能办成一所弘扬科学精神的现代大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