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小面”还是吃“标准”

标签:
重庆小面标准化师徒相传 |
分类: 时评 |
2016-01-12太原晚报
钱夙伟
9日,记者从重庆市商委获悉,重庆小面首个地方标准《重庆小面烹饪技术指南》已审批通过,并开始实施。(《成都商报》1月11日)
据称重庆小面制作过程技术规范是标准中的重要内容。它将重庆小面的制作细化为粗加工、调味料预制、煮面等近20道制作工序。
这个标准,不知道有多少“重庆小面”能做得到,比如榨菜粒要切成约0.3厘米的颗粒状。葱花要切成长度为0.3厘米至0.5厘米的颗粒。小面不是精密仪器,而口感也精确不到葱花的0.3厘米。于烹饪,长期来靠师傅的口传心授,诸如“少许”“粒状”这样的模糊字眼,正是经验所在,也因此成为绝活,自成一派。其实,同是重庆小面,也流派纷呈,口感各异。如此“标准化”不仅将束缚住制作师傅的经验和智慧,还有可能影响“重庆小面”的发展。
整这样的标准,于现在几乎是大势所趋。然而,中餐并非洋快餐可比,其制作也要复杂得多,制作中的模糊化,正是生存之本,也因此发展成传统特色,实际上,模糊化并不是排斥精确的标准,而是同时要求灵活的掌握,其恰到好处的火候,绝对不是靠“标准化”所做得出来的。
重庆小面如此精细的标准,其实与此前“馒头国标”中“馒头必须是圆形或椭圆形”一样荒唐可笑,众所周知,正是因为对形状等没有统一的标准,才有各种馒头不同的口感和味道。
目前,诸如重庆小面这样的地方餐饮,传统技艺的后继乏人,确实是个问题,但“标准化”不能一劳永逸。作为一门手艺,传承人的技艺,远非几个数字所能归纳。于是,如消费者所说,“标准有了,特色丢了”,与其说是在吃“小面”,不如说是吃“标准”。
其实,热衷于如此的“标准化”,说到底,不过是出于一种懒惰的思维,显而易见,比如推行重庆小面各具特色的师徒相传,比几个数字的“传承”,不知要难上多少。(作者为浙江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