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不为获奖做课题”点赞

(2015-08-26 17:05:23)
标签:

课题

诺奖

科学研究

诺贝尔奖

施一公

分类: 时评

2015年8月26日经济日报
钱夙伟
为“不为获奖做课题”点赞

施一公团队一起进行科学研究。清华大学新闻中心供图。

       近日,清华大学举行了施一公研究团队“剪接体的三维结构、RNA(核糖核酸)剪接的分子基础”成果发布会。有学者认为,这一科研成果应被诺贝尔奖委员会认真考虑。对此,施一公回应,“从来没去想什么时候会得诺贝尔奖”。

       多年来,国人一直有诺贝尔奖情结,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毕竟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世界级奖项。不过,做科研不单纯是为了获奖。正如施一公所说,“应该关注什么难题没有解决、什么是更重要的课题,而不去想什么奖,历史自然会做出解答”。诺奖得主有一个显著的共性,那就是他们都是执著于科学探索、并潜心献身于造福人类伟大事业中的人。比如,2005年物理学奖的3位得主,昔日都是少年天才,待得奖时,最年长的一位已是80高龄。他们毕一生之功的基础物理学研究,为很多高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近年来,我国研发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已高居世界第一,但相关论文的平均引用率却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亟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施一公的“不为获奖做课题”,既是针对上述现状的有感而发,也是科学研究回归本义的身体力行。

       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的“科学研究”,或许能在一段时间内营造舆论,但终究是个泡沫。只有彻底摒弃科研中的功利目的,将为人类造福、为国家强大作为出发点,科研工作才能有使命感,科研工作者才富有献身精神,科研成果才可能尽快跻身世界一流水平。因此,施一公“不为获奖做课题”的言行,值得人们点赞。

为“不为获奖做课题”点赞
为“不为获奖做课题”点赞
2015年08月26日河南日报
钱夙伟

 

       清华大学23日举行施一公研究团队“剪接体的三维结构、RNA(核糖核酸)剪接的分子基础”成果发布会。有学者认为,施一公团队的这一科研成果,将得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真考虑。对此,施一公回应,“从来不想或想不到也不可能,但从来没认真去想什么时候会得诺贝尔奖。”(见8月25日《新京报》)

       无疑,我们的诺奖情结,已是挥之不去。诺奖得主一个显著的共性,几乎都是执著于科学的探索,并潜心献身于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真正有志于科学探索的科学家,往往都不是以诺奖为目标的。反观现在的一些科学研究,恐怕掺入了太多的功利成分。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曾披露,中国现在有两个世界第一。一个是研发人员,超过美国;一个是近年来我们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但是这些论文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的100位之后”。施一公的“不为获奖做课题”,既是针对如此不堪现状的有感而发,也是科学研究回归本义的身体力行。显然,只有将为人类造福、为国家强大,作为科学研究的真正出发点和动力,才能耐得住寂寞,抵得住浮躁,拿得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也因此,施一公“不为获奖做课题”,值得点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