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村”我看挺好

标签:
农民股市马嵬镇炒股村风险 |
分类: 时评 |
“股市那么火,咱也想去看看。”一位中年村民笑呵呵地说,兴平市马嵬镇南留村离马嵬驿景区不远,全村约830户、4300多人,村民收入主要靠种苹果。据最早一批股民之一、村支书南栋梁说,村里去年不少人开户炒股,目前股民超过100人,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27岁。(6月1日《华商报》)
其实,农民炒股并不是特别稀奇的事情,全国的“炒股村”还有好几个。比如,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泉府村,600多户村民中就有100多户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进股市了,成了远近闻名的“炒股村”。炒股作为一种投资理财的方式,于当下略显苍白的农村理财市场,有着现实的需要。农民炒股,让闲散资金有了一条新的出路。炒股改变了农民的生活观念和方式。以前,天热或农闲时村民“就想打个牌”,如今大家忙着炒股,“麻将桌都没人去了”。
显然,在改变了许多陋习、提高品位的同时,农民在炒股中关注宏观经济,拓展视野,增长金融知识,学会判断经济形势,有利于向现代化农民的转型。股市本身有风险,而且几乎是不可预测的风险,对收入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农民来说,抗风险能力毕竟有限。这就为其他金融机构如银行等提出了一个新命题: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农民。显然,“炒股村”需要引导,惟其如此,“炒股村”才不仅是个新事物,也是个好事物。
前一篇:“现代二十四孝”何以引发共鸣
后一篇:对非法洗矿岂能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