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且慢为“男生班”叫好

(2014-04-10 20:56:44)
标签:

初衷

缺失

雄性

男生班

性别教育

分类: 时评

2014-04-10华商晨报
□钱夙伟

且慢为“男生班”叫好

 2012年9月1日,上海市第八中学男生班开班仪式上,学生在表演武术。CFP供图


  2011年,上海市教委的一位官员到上海八中调研,把一个问题抛给了校长卢起升:上海能不能办所男校?如今已经招收了两届学生的上海市八中男生班,依然是中国当下仅有的全是男生的班级。(4月9日《中国青年报》)

  一直关注“拯救男孩”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觉得,上海八中的意义就在于,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就是其应有之义:“充分考虑到了男生的需要,它的好是必然的。”然而,这一结论恐怕下得过早。如今时代需要“阳刚男生”没错,但是,因为男生不接触女生,就能走出所谓“女生阴影”,杜绝“男孩女性化”现象,进而生出“男子汉”气概,显然是天真的,现在男女生之间的接触,有的是机会。

  而且,当网络已渗透进学生课外的所有时间和空间,根本就不缺交友的渠道,与女生的“隔离”,反而催长男生的逆反心理,在班级外更频繁地与女生接触。

  实际上,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生,已然有了对异性的好奇乃至追求,如果加以适当的引导,比如让男生在女生面前的“表现欲”正面发挥,反而可能激发男生的“雄性”气概和胆略,并树立起男人的责任意识。而在一个都是男生的环境中,或反而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实际上,男女的隔离,也有违人性,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还有可能因此影响孩子生活、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许多男孩成为始终长不大的“奶嘴男”,凡事依赖,没有主见,不懂得担当,缺乏心理承受能力,缺少坚毅不拔的韧性,显然与男女同班并无多大的关系。而是不少学校,升学率压倒一切,使教师的精力都集中在教学上,而忽视了育人,“男生危机”现象,不过是学生中诸多现实问题的冰山一角。尊重差异的教育,本来就并非只有男生班才能体现。因此,于男生班,还是且慢叫好。

 
且慢为“男生班”喝彩
2014年4月10日京江晚报
钱夙伟


   2011年,上海市教委的一位官员到上海八中调研,把一个问题抛给了校长卢起升:上海能不能办所男校?如今已经招收了两届学生的上海市八中男生班,依然是中国当下仅有的全是男生的班级。一直关注“拯救男孩”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觉得,上海八中的意义就在于,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就是其应有之义:“充分考虑到了男生的需要,它的好是必然的。”(4月9日《中国青年报》)
  “它的好是必然的”的结论恐怕下得过早。如今时代,社会转型,竞争酷烈,风云际会,波诡云谲,足以挑起时代重任的一代男人,应该从小就是个“阳刚男生”, 这是创办“男生班”的初衷,但是,因为男生不接触女生,就能走出所谓“女生阴影”,杜绝“男孩女性化”现象,进而生出“男子汉”气概,显然是天真的。现在男女生之间的接触,有的是机会,而且,当网络已渗透进学生课外的所有时间和空间,根本就不缺交友的渠道,与女生的“隔离”,反而催生男生的逆反心理,在班级外更频繁地与女生接触。
  实际上,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生,已然有了对异性的好奇乃至追求,如果加以适当的引导,比如让男生在女生面前的“表现欲”正面发挥,则可以激发男生的“雄性”气概和胆略,并树立起男人的责任意识。而在一个都是男生的环境中,或者反而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
    避免男生成为“伪娘”,关键是加强教育和引导。不容讳言,于青春期十分重要的性别教育,其中如对男生牺牲、奉献、责任意识培育的缺失,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都已是一个普遍的现实问题。现在不少学校,升学率压倒一切,教师的精力都集中在教学上而忽视了育人,“男生危机”现象,不过是学生中诸多现实问题的冰山一角。因此,办男生班,于学生的教育,并没有把准脉搏,还很可能是开错了药方。尊重差异的教育,本来就并非只有男生班才能体现。也因此,于男生班,还是且慢叫好。

 

且慢为“男生班”叫好
2014-4-10珠江商报
钱夙伟

  
     为解决所谓“男孩危机”,2011年,上海市教委的一位官员到上海八中调研时提出:“上海能不能办所男校?”。现在,已经招收了两届学生的上海市八中“男生班”,依然是中国当下仅有的全是男生的班级。(据4月9日《中国青年报》)
    实际上,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生,已然有了对异性的好奇乃至追求,如果加以适当的引导,比如让男生在女生面前的“表现欲”正面发挥,反而可能激发男生的“雄性”气概和胆略,并树立起男人的责任意识。而在一个都是男生的环境中,反而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实际上,男女的隔离,也有违人性,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还有可能因此影响孩子生活、学习的积极性。如教育专家所说,在同一教学环境中,男女生共同上课不容易感到疲倦,男女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不同,在一起上课能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这些都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因此,男生班很可能是一种弄巧成拙之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