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蟾蜍商机多

标签:
蹊径商机智慧捷径蟾贴画 |
分类: 市场随笔 |
浙江海宁有个叫查雪康的农民,也投入全部家当养起蟾蜍。但历尽艰辛,癞蛤蟆并没让他致富。实际上,在当时千千万万养蟾蜍的人中,真正发家致富的很少,原因一是蟾蜍不好养,二是蟾衣相当薄,稍有不慎就要碎掉,且蟾蜍喜欢吃自己蜕下来的皮,因此蟾蜍的皮不好取。
既然蟾衣不好取,查雪康想,研究获得蟾衣的技术,专卖这种技术不更是赚钱的捷径?于是,他陆续投入几十万元,经过几年潜心钻研,发明了一种方便又有效的“活蟾蜍自然蜕壳采集方法”,并申请了国家专利。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虽然拿下专利,却因市场饱和,蟾衣跌到每张几毛钱都卖不出去。随着养蟾蜍的人越来越少,这一研究项目的投入也打了水漂。
不过,正因为查雪康是个喜欢琢磨的人,走投无路之际,他又从蟾蜍身上觅得新的生机。1998年夏季的一天,他拿着一张蟾衣把玩,冒出将它做成标本的灵感,随即动手制作,标本完工后,赢得街坊邻居喝彩。此后,查雪康专门研究蟾贴画,首批三张蟾贴画成功亮相后,马上有人以每张五百元的价格买走。于是,当卖蟾衣已成老皇历,查雪康不仅没有失败,反而把蟾蜍当工艺品卖。
其实,蟾贴画的成功并非偶然,正在于迎合了市场需求。中国自古有“三财进宝”之说,“三财”指蟾蜍、貔貅、葫芦,传说蟾蜍能聚财,被当作旺财瑞兽,传统年画里还有“刘海戏蟾蜍”的造型。蟾贴画无疑是民间蟾文化的一个新载体。显然,查雪康关于蟾贴画的奇思妙想背后有着浓厚的文化功底,这恰是其能再一次摸准市场脉搏的根本原因。他的成功给人的启示是:智慧永远是赢得市场青睐的不二法门,独辟通往市场的蹊径,往往是赚钱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