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烂片营销”不过是饮鸩止渴

(2013-07-09 15:02:03)
标签:

社会责任

优势

噱头

烂片营销

小时代

分类: 文化

2013年7月9日东方网
钱夙伟

“烂片营销”不过是饮鸩止渴“烂片营销”不过是饮鸩止渴

  上半年国产电影发展良好,共有《西游降魔篇》、《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和《北京遇上西雅图》4部国产片票房超过5亿元,相比之下,进口大片却被表现平平,只有一部《钢铁侠3》的票房超过5亿元。(7月8日中国新闻网)
  据称除了“秒杀”进口大片,上半年国产电影还出现了各种现象,比如演员纷纷转行执导;口碑好坏与票房无关,骂的越多票房越好;营销手段千奇百变,把电影升级为话题,让你不看都觉得没法与周围人交谈……。
  如此“各种现象”,或许喜忧参半。演员纷纷转行执导,是演员潜在优势的发挥,“因为演戏无数,演员选演员往往更具优势”,如赵薇所说,“我做了十几年的演员,一个演员行不行,我一看就知道。”而且,演员执导的电影,有一个共性,就是剧情浅显易懂,故事讲得颇为圆满。“看上去,演员仿佛更明白观众的需求。”同时,“演员在宣传上往往比资深导演更有方法。”如果是因此而“高票房”,应在情理之中,也可喜可贺。
  然而,现在的“高票房”,却显然并非只是“演员纷纷转行执导”。更大程度上,居然是“烂片营销”。也就是先营造出“骂声一片”,而且愈激烈越有“营销”效应。比如《富春山居图》,不少观众之所以去观影,主要是因为看到各种吐槽影评,特别好奇一部电影“到底长什么样才被骂成这样”。于是在唾沫横飞的骂声中,尽管有不少观众在看完后感叹,“特别想掐死自己的好奇心。”但《富春》的票房却已经节节攀升。
  据称烂片营销是一盘很大的棋,如果光靠“水军”开骂也难取得很好效果。比如《小时代》,不少媒体和业内人士对于“票房超10亿”的预测,让“观众的观影胃口被成功吊了起来”。而著名影评人周黎明一句“《小时代》之烂远远超过《富春山居图》,它的炫富和堆砌达到一种病态的境界。”更点燃了《小时代》骂战的导火索,随即影评人、郭敬明、主创、粉丝、甚至一些富二代也纷纷加入,不少观众再次抱着好奇心去观影,然后看完后也加入骂战。“于是《小时代》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另类的‘口口相传’下,票房一蹴而就,不到一周就突破3亿。”
  这种全民吐槽激发观影欲望的“烂片营销”,实在是当今国产影片的一大奇观。而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口碑不再与票房划等号”,换言之,“高票房”不等于“高质量”,相反,恰恰是在拒绝、排斥“高质量”,比如,相比《富春山居图》和《小时代》密密麻麻的排片量,一部口碑甚佳的电影《逆光飞翔》却在影院难觅踪影。
  导演贾樟柯在微博中指出,“市场经济并不等于没有约束,不等于经营者可以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没有约束的市场经济是业余的市场经济。”于“烂片营销”,这确实是说到了点子上。追求高票房当然无可厚非,但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电影人终究还应有自己的社会担当。而且,归根到底,也只有质量才是一部影片的通行证,靠“烂片营销”的噱头,“上半年国产电影发展良好”或只是假像,而于高票房其实也只是昙花一现,而且,随着质量的每况愈下,也必然是饮鸩止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