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殡葬”化解“无土可葬”
(2013-04-18 20:44:54)
标签:
现代文明无土可葬文明殡葬绿色殡葬植树绿化 |
分类: 时评 |
2013年4月18日中国绿色时报
钱夙伟
根据最新统计,上海有7500亩土地可用作公墓,目前已用去5500亩,剩下2000亩左右。从现有公墓资源看,估计还可以用10年,如果挖掘潜力,至少可以增加5年以上(4月3日《人民日报》)。
其实,不仅上海,许多城市都面临着这种“无土可葬”的严峻局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死亡人数不断上升,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必然愈加突出。
笔者以为,解决墓地饱和的出路是加快推行植树葬等形式的“绿色殡葬”。实际上,“绿色殡葬”除了减少墓地占地,保护土地资源,还有多重意义。比如,因为植树与落葬的结合,使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有了一个更有亲和力的载体。现在的公民义务植树,一般都由单位组织,群众缺乏自发参与的热情,而亲人的落葬成为目的之一后,植树绿化就更贴近群众,群众不用动员、不用组织,就会自动参与,这无疑有利于绿化活动的开展。
又比如,以植树来怀念亲人,表达对故人的哀悼,寓意更深刻。树木常青,思念之情长久。而且,树葬等新的殡葬形式,也更加直观地普及了“来自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科学生命观,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殡葬新风尚。
“绿色殡葬”的最大障碍,无疑是“厚葬薄养”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墓地越来越豪华,祭扫依然要在坟头前烧香焚纸,就谈不上思想观念的现代文明,植树葬等殡葬形式也无法推行。因此,以“绿化”改造坟头“白化”,首先还是要着力于转变“厚葬”的观念。
应当看到,随着现代文明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新的与时俱进的文明殡葬祭祀方式正在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比如网上祭扫,就已经受到广泛欢迎。因此,植树葬等“绿色殡葬”的推行,其实已具备了相应的思想基础。当“无土可葬”更加迫近时,有关方面应该因势利导,加快推广“绿色殡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