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上春晚与“国家需要”何干

标签:
作品赵本山春晚国家需要膨胀 |
分类: 文娱评论 |
2013年03月07日东方网
钱夙伟
赵本山这话说大了。一是把春晚说大了。央视固然是国家级的电视台,但央视显然并不就代表国家。况且,春晚只是央视的一档节目,即使春晚现在已成了除夕的一道精神文化大餐,但终究也只是一台晚会。再者,网络的发达让很多人在除夕之夜有了更多自我娱乐的方式,曾经被捧为新年俗之一的“看春晚”,早就不是唯一的选择。也因此,春晚需要,无论如何也扯不上“国家需要”。
二是把赵本山自己说大了。即使春晚确实需要你,也不等于是国家需要你。其实,赵本山还颠倒了一个主次。能不能上春晚,不存在春晚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你的作品能不能上春晚的问题。作为一台晚会,春晚对所有的演员都应该一视同仁。赵本山虽然是大腕明星,但其实也不享有特权。即使你赵本山名气再大,但没有好作品,央视春晚不需要,地方台都未必需要,又遑论“国家需要”。
自己上不上春晚居然扯上“国家需要”,于赵本山,或确实有着一种朴素的报国情怀,但现在不少明星口气太大,却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这当中多少折射出一种自我膨胀的心态。于是,比如走红成名之后,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忘乎所以,随心所欲,无所不为,乃至不惜伤害公众的感情,实际上,因此昙花一现,还留下臭名的明星,已经屡见不鲜。
同时,也过于地高抬了春晚。而一个必然的后果是,春晚的重要性被不恰当地夸大了,这让春晚背负过大的压力,也因此背离了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春晚的每况愈下,也因此不可避免。而同时,春晚成了“造星”机器,上春晚成了走红的捷径,因此而衍生的“潜规则”,早让人诟病。而这显然都是春晚的不能承受之重。
实际上,赵本山上不上春晚,都无关紧要。赵本山两年没上春晚已经证明,没有赵本山,春晚照样办得下去,也未必不会更好。显然,无论于赵本山,还是于春晚,都需要自我“降温”,对自己有个清醒的定位和认识。这于赵本山,于春晚,其实都十分的必要甚至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