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诗意地栖居艺术水准树洞画城市王月 |
分类: 文化 |
2013年02月28日河北日报
□钱夙伟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hv1/156/193/1272/82761171.jpg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hv1/96/180/1272/82757796.jpg
近日,23岁的大学四年级女生王月成了石家庄市乃至全国的名人——— 她的“树洞画”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在全国引起关注,各大门户网站、主流媒体均转载报道。王月和她的“树洞画”甚至还登上了央视新闻,被赞为“用小爱感动冬天”、“为城市装点了一道充满创意的风景线。”(2月26日《燕赵都市报》)
在人们看来,树洞是树木的一种缺陷,然而这样的缺陷一经“树洞画”的“点化”,却升华成了让人眼睛一亮、回味无穷的美。以至“看着这些美丽的树洞画,观者无不啧啧赞叹,为王月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击掌叫绝”。
据称,因为“树洞画”,石家庄九中街已经成了一个“景点”,每天来此欣赏“树洞画”的市民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迷与媒体记者。在笔者看来,“树洞画”之所以如此受人青睐,原因不仅仅在于艺术水准,也不仅仅在于其化“缺陷”为“美丽”的创意,更源于人们内心深处对城市文化内涵、艺术品味的渴望。也许正因为如此,童趣、诗意、清新的“树洞画”一出现,便让人如沐春风、心生温暖,进而感动了一座城市乃至全国。
当然,比“树洞画”更可爱的是大四女生王月。这不仅是因为她用辛劳和智慧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了一缕文化气息,营造了一道充满生气的风景,更是因为这一举动背后的精神。据报道,王月最初的想法是修补残缺,用画笔遮掩街道上的“瑕疵”,后来才将重点放在了随处可见的树洞上。如果有可能,王月还会在拆迁后的断壁残垣上绘画,让废墟也美起来。如此摆脱了功利性的做法,体现出一种可贵的主人翁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称赞和学习。
我们时常感叹,城市虽然越建越气派,但千城一面,总感觉缺少吸引力;也时常抱怨,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美与我们渐行渐远,而我们却无能为力。而“树洞画”的走红却至少给了我们两方面的启示:其一,城市建设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和楼台馆阁,还要有艺术和美的栖息空间,这不仅是现代城市发展规律使然,更是民众内心深处的诉求;其二,城市建设和管理不只是“相关部门”的工作,更有赖于每个人的参与和创造,只要我们都能像王月那样,将城市当做自己的“画板”,人人参与、时时创造,那么,我们的城市就一定能够越来越美,而我们自己也必将在美丽的城市里“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