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福爷爷”叫板“圣诞老人”能行吗?

标签:
本土文化虚幻根基中华福爷爷圣诞老人杂谈 |
分类: 文化 |
2012年12月28日东方网
钱夙伟
圣诞节第二天,身着汉服、手持福袋、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中华福爷爷”在北京太庙隆重问世。“中华福爷爷”是《艺术与设计》杂志和中粮福临门花百万巨资从全球征集来的作品,选在这个日子发布,似乎有和“圣诞老人”叫板的意思。(12月27日《光明日报》)
平安夜、圣诞节……,从南到北,无论沿海还是内陆,洋节来势凶猛,大街小巷到处弥漫着浓厚的圣诞气息,不少酒店的平安夜、圣诞夜活动,票价高达几千元一张,而诸如万人圣诞倒计时活动的狂热,更让人疑惑,“圣诞老人”何以让国人也如此“期盼”?
有专家因此忧心忡忡,“我们应该意识到捍卫传统文化权威地位的紧迫性!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开始逐渐淡漠,中华福文化不仅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其自身的文化符号缺失也成为制约其传承与发展的一大瓶颈。”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华福爷爷”“隆重问世”,也理所当然地肩负着叫板“圣诞老人”的“重任”。
固然,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圣诞老人”这样的文化符号,已经淡化了特定的历史文化的渊源和背景,圣诞老人被认为是带来福祉的美好象征,于我“所用”,体现了当今的文化多元,也并无不可。但是,其前提是坚守自己的文化家园,而“福”本来一直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过年贴倒“福”字,祭拜“福”人物、还是各种“福”摆件,都包含着中国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因此,当外来文化如此“喧宾夺主”,如何延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确实是一个急迫的问题。
但是,人为地设计出一个“中华福爷爷”来叫板“圣诞老人”,却不过是一种文化的浮躁。据称“中华福爷爷”的形象在在全球征集,近230万人直接参与,邀请了两岸三地数十位文化界、艺术界、设计界及企业界的知名人士,共同组成阵容强大的评委团。然而,且不说,这终究是在一个有限的圈子里产生,而且这种文化内涵的具像化,也缺乏一个感性的根基,“福”文化由这样一个“年轻”的“中华福爷爷”来“代言”,让人觉得突兀,也很难得到认同。
相反,“圣诞老人”的故事虽也只是一个传说,却在千百年来的流传中,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比如“圣诞老人”驾着满载礼物的驯鹿雪橇,比如将礼物放在圣诞袜子中之类的细节,都有具体的出处,也因此多了一份可信,而“圣诞老人”的着红装,留白胡子,正是籍由着这样一个似乎是真实的故事,不再是一个虚幻的形象。
也因此,叫板“圣诞老人”,乃至以我们自己的“福”文化取而代之,恐怕是“中华福爷爷”的不能承受之重。其实,传承、延续我们自己的“福”文化乃至节日文化,需要的是注入新的文化内涵。现在年轻人于洋节的热衷,更多的正是为了体验一种新鲜的感觉。也因此,当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上升,宣泄情绪、释放压力、张扬个性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作为“软实力”的本土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以适应当下人们的需求,而这当然远非设计出一个“中华福爷爷”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