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4日澳門日報
錢夙偉
湖北工業大學從上月九日起開起了勞動必修課,學生只有參加校園勞動才會獲得相應學分。校方稱,眼下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有必要通過勞動課程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品質。
大學開設勞動課不乏先例。比如坐落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東部沙漠的山谷裏的深泉學院,學制二年,學生都能獲得全額的助學金,但同時又必須每周付出二十個小時的勞作,放牛、耕種。這或讓人以為,放牛種地會有甚麼出息,然而,匪夷所思的是,這裏的學生不少都是放棄了耶魯、哈佛的錄取機會投奔而來,畢業後又會被世界頂級名校爭相錄取。“學校的學術聲譽非常好,平均每年都有學生獲得美國國家級學術奬”。
其實,勞動,本來就應是學業的一部分。深泉學院創始人、電力大亨盧西恩·盧修斯·納恩這樣期望學生:學習“是為了準備好用你們的生命去服務”
。出於這樣的敎育宗旨,於勞動中體驗、磨練,錘煉自己堅韌的意志,培養吃苦耐勞的品格、社會責任意識,以及“領袖氣質”,實在不可或缺。
然而我們目前的敎育,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顯然過於功利,當大學成了職業的培訓所,大學生不是以科學與民主為追求、奉獻社會為己任,視勞動為低賤的腐朽觀念必然沉渣泛起,溫州某高校的一個學生,一個學期從家裏帶了六百雙襪子,兩天換一雙,然後就丢掉。雖然這只是個特例,但是,缺乏勞動觀念,卻是普遍現象。
在北大燕園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的著名作家宗璞,曾寫信給北大校刋,對北大校園內不文明現象提出嚴厲而善意的批評,並建議“每學年開始,新生必須上一門愛護校園課”,“這門課中可以有勞動,每個新生要有一段時間參加整理校園的工作:掃地、鋤草等等。”通過勞動鍛煉,補上公共品德、文明修養這一課。
確實,於“五穀不分四體不勤”之中,折射出的是諸多品質的缺位,比如節儉的生活觀念、艱苦樸素的作風、自力更生的精神、對父母的感恩意識等等,而不少家長至今仍只會百般呵護,生怕孩子受累,而這如高爾基所說,不過是“連母雞都會做的事情”。無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將來如何走上社會勝任工作?也因此,湖北工業大學開設勞動課,實在是為我們的大學開了個好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