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银行”不宜提倡

(2012-11-02 08:28:00)
标签:

涧西区

道德银行

好人好事

浮躁心态

功利性

杂谈

分类: 时评

2012年11月1日皖东晨刊 
钱夙伟

 

    近日,洛阳市涧西区全面深入开展“道德银行”活动,鼓励孩子们把“道德”量化,存进“银行”,争做“道德富翁”。(10月30日《大河报》)

    “道德银行”的弊端十分明显。其一,好人好事与“存折”上的“记录”挂钩,其出发点和动机必然带有功利性,其二,许多应当做到的行为规范,有些不过是举手之劳的“好事”,都能得到相应的“记录”,这就让“好事”本身贬值。

    其实,做好人好事是内心道德体验的必然要求,不仅利他,也同时使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即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因此,于有道德修养的人,绝不会因为有“记录”的奖励才去做好事。用量化的看得见的诱惑,去刺激孩子做好人好事,只会诱发以做好人好事为名去投机取巧谋取私利。

    而且,将道德“存储”, 根据“记录”可以得到某项“荣誉”,好人好事成为一种资本,也违背了做好人好事的意愿,因为他们并没有想到要回报。

    或许,“道德银行”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那就是建立做好事的回馈机制,以此鼓励善举,弘扬爱心。然而,这种回馈机制,应是整体上的一个氛围,以此让做好事者得到普遍的尊崇,从而使扬善惩恶成为价值取向,最终形成人人都自觉地主动地去争做好人好事的风气。这显然是一项艰苦复杂的综合工程,任重而道远,难以快速地见效,相比之下,“道德银行”则似乎易以推行,便于操作,无疑,“道德银行”折射出的,是道德教育和建设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显然,“道德银行”是一个悖论,一方面,“道德银行”要鼓励倡导精神上的追求,另一方面,这种追求又要靠物化的诱惑去激发,于是最终还是变成了物欲的追求。显然,如此浮躁的心态,有可能让精神文明商品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