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5东方网
钱夙伟
在中关村海龙大厦斜对面,有一片坡顶的三层小楼,这里就是中国科学院的职工宿舍区。小区里的13号、14号、15号楼是整个宿舍区的核心。从1955年起,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等一批科学家陆续入住这些特楼。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些老一辈科学家先后离世,曾经的特楼也变成了老楼危楼,被列入拆迁改造的范围。今年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期间,市科协提交团体提案,呼吁将三座特楼作为科学名人群体故居加以保护。(9月24日《北京晨报(微博)》)
所谓“特楼”,是因为13、14、15号楼主要安置海外归来的著名学者和国内知名科学家居住。虽不是建筑的经典之作,只是一般普通的宿舍楼宇,却处处洋溢着创新理念和思维,曾产生出一系列伟大的思想。比如,发展中国人造卫星建议书在这里出手,中国原子核发展设想在这里提出……这里可以算是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端,是尖端高新技术科学的发祥地了。也因此,虽然这三座楼并非“文物”,但其价值不言而喻。
而且,虽然北京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历史文人故居,却唯独缺乏现代名人科学家故居。中关村13、14、15号楼正是我国科学名人群居之所,在这么小的范围里,云集着这么多高级科学家,不但在世界上不多,在中国更是少有。“在国内恐怕很难再找到名人密集度这么大的区域了。”目前建筑物还保留完好,是修缮改建为科学名人群体故居最适宜的场所。
据称现在这三座楼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将其拆掉,在原地建筑崭新的大厦以“拉动经济”,一是作为名人故居保留下来,作为科教兴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换言之,也就是对“精神家园”的坚守。毋庸置疑,“拉动经济”的代价,是这三座楼的一去不返,而这三座楼,显然是无价的。如果不是急功近利,这本来是不难做出的选择。
据称海淀区政府表示,综合各方意见,目前建议对14号楼原址保护。对于13和15号楼,在意见分歧情况下,还需下一步进行专题论证研究。而所谓分歧,其实是因为15号楼位于规划设计宽度为35米的中关村北一街正中,如保留,北一街必须改道,规划中的道路无法实现南北贯通。于区政府,这其实是更广意义上的“拉动经济”。
显然,现在的尴尬,说到底,是因为缺乏对“特楼”价值的认识,也因此就少有保护的意识。否则,这楼如此瞩目,又并非是新冒出来的,当初道路规划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有意避开?事实上,以“拉动经济”的名义,有多少的“特楼”,早已被毁于推土机之下。也因此,现在“特楼”能否免遭噩运,归根到底,拷问的,也不过是“精神家园”究竟有着怎样的位置。否则,偌大北京,岂还能留不下三座小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