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7日皖东晨刊
钱夙伟
昨天,有网友发微博就“西科大道路名吐槽”,质疑校方近期的主要道路广场的命名方案中,出现一些作为校董单位的企业名字,“充斥钱的味道”。对此,方案的公示方西南科技大学基建处的李老师昨晚对南都记者表示,道路命名主要是为了校庆,且命名尚在公示期。(6月26日《南方都市报》)
以企业名称、产品品牌甚至老板个人名字命名,这其实是接受企业捐助的一种交换方式,在大学早已是寻常事,有网友称“一个所谓的大学,向董事单位投降了。”这显然言之过重。
实际上,随着现在社会捐助不断增多,这样的争论也不时出现,其中不乏过激之论,比如清华大学的“真维斯楼”,就有评论认为,教学楼被如此挂牌,足以反思学校的商业化流弊。
其实,社会力量对学校的资助,显示了社会重视教育的氛围和文明程度,根本扯不上教育商业化,也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独立精神之类无关。
当然,学校对于捐赠不可能青菜萝卜照单全收,实际上,向学校捐款的,大凡也是社会精英至少也是成功人士,虽然其中不乏有附庸风雅乃至沽名钓誉的动机,但这显然是难以鉴别的。
以名字命名,这是对捐赠者的一种回馈,纯属人之常情,同时也是对捐助教育义举的褒扬,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捐助者本人人品精神的肯定,起着一定的导向激励作用。至于“这些单位取消了,路名怎么办?”乃至即使以后捐赠者形象坍塌,失去了命名的资格,也只需取消命名就是了。
显然,对西南科大路名以校董名称命名,不值得大惊小怪。当然,在命名之初,还应该有相应的约定,命名不可能是无条件的终身制。比如一旦已不具备命名要求的道德形象,就得取消,这不仅对捐赠者,其实包括学子在内,都有警醒的作用,而这或不失为命名的另一重积极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