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9海南日报
钱夙伟
蒙牛牛奶被检出含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1,近日引起广泛关注。昨日,蒙牛集团相关负责人称,产生问题产品的原因是,一批饲料因天气潮湿发生霉变,奶牛在食用这些饲料后,原奶中黄曲霉毒素超标,原奶质检疏忽导致了问题发生。“黄曲霉毒素超标的发生是小概率事件,这次确实是在最初原奶质检上的疏忽导致了问题的发生。”(12月27日《新京报》)
笔者认为,蒙牛方面的回应,实在失之轻佻。于食品安全,本来就不应有概率大小的概念,应该是“零概率”。食品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吃进身体里的食品,应该容不得任何的不安全因素,当然更遑论致癌物超标。而于消费者,一当食用致癌奶,小概率事件与大概率事件,更无什么区别。
而且,因“质检上的疏忽导致了问题的发生”,也未必是“小概率事件”,“黄曲霉毒素超标”,可以因“质检上的疏忽”未被检出,那么,如果“质检上的疏忽”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问题的发生”也就不会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质检上的疏忽”,显然有着种种的内因外因,岂可以一个“小概率”而了之。
事实上,“小概率事件”只不过是“大概率事件”的冰山一角。比如,据媒体报道,蒙牛所用原奶一部分来源于自有牧场,一部分来源于当地奶农,目前问题奶源究竟来源于哪里?企业方面居然无从追溯。也因此,致癌物超标岂只是因为“质检上的疏忽”?或者,甚至可以说,当“问题奶”已经成了“大概率事件”,所谓“质检上的疏忽”,很难说是不是有意的“疏忽”。
其实,这种现象并非偶然。众所周知,近年来几大乳业巨头的竞争几近白热化。而蒙牛显然独占鳌头,这当然凭借的是质量,据报道,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中国航天员,训练时就是饮用的蒙牛牛奶。然而,随着扩张的超乎异常,比如除了国内市场骄人的份额,还进入美国、加拿大、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质量保证体系的难以支撑其高速扩张,已是显见的事实。
其实,于整个乳业,何尝不是如此,当“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让乳业的发展方兴未艾,而屡发的食品安全危机却表明,致癌物超标之类已远非“小概率事件”。比如2008年“结石奶”之后,即使整治行动声势浩大,“三聚氰胺”奶粉却依然没有绝迹,后来更有某种奶粉“疑致女婴性早熟”。
也因此,“小概率”不是致癌物超标事件的遁词。除了乳业本身,从饲草生产、奶牛养殖、鲜奶收购、加工、运输、经销以及饲料加工供应,每个“小概率”,都足以让致癌物超标之类,成为“大概率”,而现在最要命的,是诸如问题奶的“无从追溯”。在这样的安全体系下,所谓“小概率”的说辞,其实尤其让人不解和疑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