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皖东晨刊
钱夙伟
武昌珞珈山小学推出“校园限速”令,如果有人跑得过快,“校园监督员”就会上前提醒,严重的还给开“不文明行为罚单”。一名小学特级教师称,这是“因噎废食”。省社科院研究员冯桂林表示,嬉戏玩耍、调皮捣蛋是小孩子的天性,教育应该还孩子们本真和成长规律。(10月20日荆楚网)
这其实并不让人意外,曾有报道,为了防止学生在校受伤家长追究学校责任,有学校取消了单双杠、高低杠、铁饼、铅球等被认为“危险性很高”的体育项目。还有学校规定学生在下课时,只有上厕所、喝水才能走出教室门,以“排除安全隐患”。
学校纷纷推出如此有失水准的“对策”,实在是教育的悲哀。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固然是因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更因为出于这样的职业特性,老师总是十分地呵护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健康地成长。然而现在,于有些老师看来,教师这个有着特别的职业道德要求的职业,正在失去全天候地关爱自己的学生这个天然的要求。对于未成年的学生,老师的监管责任,只是在学校里不出事,至于“如果连快跑都不允许,男孩子以后哪来的拼搏和冒险精神?”根本与自己无关。
而其根本原因,显然是教师责任意识的缺失。师生关系变成了以老师为中心,以老师为本。表面上“校园限速令”是为了消除学生的安全隐患,其实正是为了消除老师自己的“安全隐患”,逃避自己管理的责任。
无疑,“校园限速”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更恶劣的影响,还在于有可能伤害他们纯洁的心灵,乃至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想想看,为人师表的老师都如此自私,教育出来的学生,还能合格健全吗?
社会变革对教师的负面影响,于“校园限速”中暴露无遗。但愿“校园限速”,能让我们直面不能回避的教育之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