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遗:退出也是一种保护

(2011-02-28 08:46:34)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措施

入选

名录

杂谈

分类: 文化

2011年03月18日人民日报>看台人语
钱夙伟(浙江省湖州市建设银行)

 

  文化部近日表示,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的退出制度,定期组织评估检查,对不再符合国家级名录标准的将予以除名,并追究相关责任。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的退出制度,势在必行。非遗领域目前仍部分存在着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比如,只看重入选名录的社会影响,而忽视后续保护措施的落实。评选时投入重金、不遗余力,一旦入选,便以为万事大吉,将最重要的后续保护扔在一边。又比如,片面地把非遗项目视作经济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忽视按照科学规律进行传承。过度的商业考量弱化甚至异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替代的文化内涵,最终导致其走样,甚至失去传承,扭曲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初衷。而非遗的“终身制”,则可能加剧这部分负面效应。

  非遗作为种种独特文化的集合,大多随着时移世易濒临绝境,已经不起多少背离保护初衷的折腾。因此,建立国家级名录退出制度,重新明确保护非遗的初衷,确已刻不容缓。    退出制度的形成,将为盲目、片面的非遗申报热降温,引导这些地方将工作重点从申报转移到保护;同时,通过退出制度的倒逼,让入选国家级名录成为各地更好地保护非遗的有效契机与强劲推力。

   

http://xmwb.news365.com.cn/images/index_7.jpg

非遗:退出是另一种保护

2011年2月28日新民晚报
钱夙伟

 

  据新京报报道,文化部表示,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的退出制度,定期组织评估检查,对不再符合国家级名录标准的将予以除名,并追究相关责任。同时,从2011年开始,对非遗传承人每年资助将从8000元增加到1万元,鼓励和支持开展传承活动。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的退出制度,已经是势在必行。正如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所说,目前仍然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而这种只以申遗为目的的“保护”,不啻是一种潜在的破坏,或者已经在造成破坏。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步较晚,但成果相当显著。然而,在非遗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一些申报和保护工作却走入歧途。比如,只看重入选名录的社会影响,保护措施得不到落实。一些地方,把入选名录当作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为入选不惜投入重金,不遗余力,志在必得,而一旦入选,便以为功成名就,并未有相应的保护措施跟进,甚至把非遗项目扔在一边。又比如,只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视作经济资源开发利用,忽视按照科学规律传承发扬。于是,过度商业化、功利化的“开发”“利用”,弱化甚至异化了其文化内涵,最终导致非遗传承的走样,甚至面目全非。

  入选成功的非遗,无论是从宠儿变为弃儿,还是急功近利的“保护”,都让非遗传承人失去了话语权,或者已是身不由己。而非遗的“终身制”,无疑助长了这种已成为非遗难以承受之重的“保护”。

  非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时移世易,濒临绝境,因此需要特别保护,也因此经不起任何的折腾。近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让非遗保护有法可依。在此基础上,还须进一步建立国家级名录退出制度,尤其是把退出制度,与官员的问责机制挂钩。

  无疑,退出制度将为盲目、片面的申报热降温,引导这些地方将工作重点从申报转移到保护,也只有首先把保护的实事做实、后续的保护措施确有保证之后,才可能有申报的底气,从而除去申报热中的泡沫,筑高入选的门槛。另一方面,只有退出制度的倒逼,才能让入选名录成为保护的开始,促使有关各方在加倍的压力下,更加致力于真正的保护。
http://pic.thebeijingnews.com/news/0563/2007/08-29/0023@117683.jpg

非物质文化遗产退出也是种保护

2011年02月28日新京报
□钱夙伟(职员)


   据报道,文化部表示,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的退出制度,定期组织评估检查,对不再符合国家级名录标准的将予以除名,并追究相关责任。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的退出制度,已经是势在必行。正如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所说,目前仍然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而这种只以申遗为目的的“保护”,不啻是一种潜在的破坏,或者已经在造成破坏。

   比如,只看重入选名录的社会影响,保护措施不落实。某些地方,甚至把入选名录当作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为入选不惜投入重金,不遗余力,志在必得,而一旦入选,以为功成名就,于是并未有相应的保护措施跟进。还有些地方,过度的商业化、功利化的“开发”,弱化甚至异化了其文化内涵,最终导致非遗走样。

   退出制度将为盲目、片面的申报热降温,引导这些地方将工作重点从申报转移到保护,也只有首先把保护的实事做实,而且后续的保护措施确有保证之后,才可能有申报的底气,从而除去申报热中的泡沫,筑高入选的门槛。

 

2011.02.28辽沈晚报>相对论   
退出也是一种保护
□钱夙伟

 

    文化部表示,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的退出制度,定期组织评估检查,对不再符合国家级名录标准的将予以除名,并追究相关责任。同时,从2011年开始,对非遗传承人每年资助将从8000元增加到1万元,鼓励和支持开展传承活动。(2月27日《新京报》)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的退出制度,已经是势在必行。正如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所说,目前仍然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而这种只以申遗为目的的“保护”,不啻是一种潜在的破坏,或者已经在造成破坏。
    比如,只看重入选名录的社会影响,保护措施不落实。于某些地方,甚至把入选名录当作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为入选不惜投入重金,不遗余力,志在必得,而一旦入选,以为功成名就,于是并未有相应的保护措施跟进,甚至被扔在一边。
    无疑,退出制度将为盲目、片面的申报热降温,引导这些地方将工作重点从申报转移到保护,也只有首先把保护的实事做实、而且后续的保护措施确有保证之后,才可能有申报的底气,从而除去申报热中的泡沫,筑高入选的门槛。
    另一方面,只有退出制度的倒逼,才能让入选名录,成为保护的开始,促使当地在入选后,只会有加倍的压力,而更加致力于真正的保护。

 

非遗:退出也是一种保护

2011年2月28日检察日报
钱夙伟
 
    新闻背景:文化部表示,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的退出制度,定期组织评估检查,对不再符合国家级名录标准的将予以除名,并追究相关责任(据2月27日《新京报》)。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比如,只看重入选名录的社会影响,对非遗的保护措施不予落实。某些地方,甚至把入选名录当做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为入选不惜投入重金,不遗余力,志在必得,而一旦入选,以为功成名就,于是相应的保护措施不再跟进,甚至被扔在一边。

    又比如,有的地方只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视做经济资源开发利用,忽视按照科学规律进行传承。于是,过度的商业化、功利化的开发、利用,弱化甚至异化了其文化内涵,最终导致非遗的走样,甚至面目全非。

    保护非遗,必须建立国家级名录退出制度,尤其要把退出制度与官员的问责机制挂钩。唯其如此,才能让盲目、片面的申报热降温,从而引导某些地方将工作重点从申报转移到保护,也只有首先把保护的实事做实、而且后续的保护措施确有保证之后,才可能有申报的底气,从而去除申报热中的泡沫,筑高入选的门槛。

 

2011年3月1日云南政协报>民主时评
非物质文化遗产:退出也是一种保护
钱夙伟


  文化部表示,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的退出制度,定期组织评估检查,对不再符合国家级名录标准的将予以除名,并追究相关责任。同时,从2011年开始,对非遗传承人每年资助将从8000元增加到1万元,鼓励和支持开展传承活动。(2月27 日《新京报》)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的退出制度,已经是势在必行。正如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所说,目前仍然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而这种只以申遗为目的的“保护”,不啻是一种潜在的破坏,或者已经在造成破坏。
  比如,只看重入选名录的社会影响,保护措施不落实。于某些地方,甚至把入选名录当作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为入选不惜投入重金,不遗余力,志在必得,而一旦入选,以为功成名就,于是并未有相应的保护措施跟进,甚至被扔在一边。
  又比如,只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视作经济资源开发利用,忽视按照科学规律进行传承。于是,过度的商业化、功利化的“开发”“利用”,弱化甚至异化了其文化内涵,最终导致非遗的走样,甚至面目全非。
  入选成功的非遗,无论是从宠儿变为弃儿,还是急功近利的“保护”,都让非遗传承人失去了话语权,或者已经是身不由已,而非遗的“终身制”,无疑助长了这种已经成为非遗难以承受之重的“保护”。
  非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时移世易,大凡已经被时代所淘汰,正因此才濒临绝境,也因此,已经经不起任何的折腾。显然,保护非遗,必须建立国家级名录退出制度,尤其是把退出制度,与官员的问责机制挂钩。
  无疑,退出制度将为盲目、片面的申报热降温,引导这些地方将工作重点从申报转移到保护,也只有首先把保护的实事做实、而且后续的保护措施确有保证之后,才可能有申报的底气,从而除去申报热中的泡沫,筑高入选的门槛。
  另一方面,只有退出制度的倒逼,才能让入选名录,成为保护的开始,促使当地在入选后,只会有加倍的压力,而更加地致力于真正的保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