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2日春城晚报
□钱夙伟
今年东、西城将选择2到3片区域,进行整体人口疏解试点。东城区委书记杨柳荫表示,永定门至钟鼓楼的中轴线将启动申遗,钟鼓楼和天坛周边将整批外迁,具体范围还将与规划、文物部门协商划定。(昨日《新京报》)
据称北京现在二环内的中心城区,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达到3万到4万人,“这个密度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配合申遗,必要的人口疏解,或也在所难免,但是,“钟鼓楼和天坛周边将整批外迁”,“古迹文物周边不能有民居”,却值得商榷。
“古迹文物”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与逐渐形成的周边民居,往往已然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古迹文物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周边的民居于古迹文物是一种人文气息的烘托。比如去天坛游览,从周边的民居进入天坛,无疑更真切地感受到一种皇城历史的沿革。显然,没有周边的民居,没有居民鲜动的生活,“古迹文物”就没有“气场”,甚至没有灵魂,就如同历史教科书上无血无肉的照片,让人索然无味。
事实上,周边的民居本身就应该成为申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东晓市街东口附近的一位居民所说,这里紧挨着天坛,是老舍笔下龙须沟的北岸,还是当年北京最大的“跳蚤市场”,附着于这些民居的历史印记,以及原汁原味的北京人的生活,同样已成为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
保护古迹文物也未必“周边不能有民居”。如果周边有民居,就会破坏古迹文物,那么,古迹文物也不会保留到今天,因此完全不必都将居民全部“赶”走。现在,居民故土难离,如他们所说,“实在不想离开这个住了几代人的胡同和院子”,“这里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给再多钱我也舍不得这里”。显然,尽量满足这样的诉求,应是申遗的题中之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