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污染转移难在哪儿?
(2010-05-27 08:22:42)
标签:
环保污染转移产业梯度转移产业转移金石镇杂谈 |
分类: 时评 |
2010-05-27中国环境报
钱夙伟
据了解,金石镇的这一事例并非个例。在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中,一些地区的乡镇成为污染企业的主要流入地。尽管当地老百姓强烈反对,但项目背后往往有当地政府积极推动的身影。
本来,国家实施产业梯度转移,是想通过产业和要素的转移,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经济布局和发展的相对均衡,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显然,实施新一轮的产业梯度转移,不是简单地进行企业搬迁或者产业搬迁,而是要在企业或者产业搬迁、转移的过程中实现升级。因此,实施产业梯度转移,绝对不是实施污染企业的转移,因为只要是污染企业,本来就没有转移的资格。
实际上,当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之后,除非污染企业经整治后达标排污,否则在当地早已无法生存,会被“就地正法”。因此,污染企业实施搬迁既不是出路,也不可能觅到落脚之地。而按国家实施产业梯度转移的初衷,承接的过程应是地方挑商选资的筛选过程,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发展方式转变的选择。如此之高的门槛,必然会把企图通过搬迁再狂捞一把的污染企业拒之门外。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现在许多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且不说根本没有设这道门槛,而且多数是主动相迎,将污染企业奉若上宾。明知是祸水,却要先引进再说,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一些落后地区的官员迫于GDP增长的压力,早已饥不择食,于是引进成了硬道理。至于环境污染,往往要在项目建成投产后才能暴露,而这时引进项目的官员也许早已因为引进有功而得到了诸如升迁、调任的好处。并且,按照目前的问责机制,责任也追究不到他们的头上。
正因为如此,一些乡镇成为污染企业的主要流入地。这对于经济发展尚处于落后水平的乡镇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污染蔓延之下,这些乡镇失去了本来宜居和适宜生产的自然环境。而且,治理污染的费用非常高,有的近乎于无底洞,会给当地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并且,即使花再多的钱,甚至加上几代人的努力,污染了的环境也可能无法彻底还原。
笔者以为,在现行的GDP考核体系之下,对于一些急于招商引资的乡镇,靠官员的自觉意识来筑高招商引资门槛,摒弃一切为绿色GDP所不容的发展方式难度很大。因此,必须加强机制建设,对于招商引资项目,在环境保护上应有刚性要求;对于那些拍板引进项目的官员,要求其对环境保护把关,并且负责到底。一旦发现有失职渎职行为,无论其身在何处,都必须倒查责任。只有这样,产业转移才不会变成污染转移。
产业转移何以成了污染转移
2010年05月27日经济参考报
钱夙伟
据《京华时报》报道,近日,湖南省涟源市金石镇一方面国家投资近百万元在该镇白潭村建设了国家安全饮水工程;另一方面,一个在别处屡屡碰壁的高污染锰矿企业被镇里引进村,成了水源污染的心腹大患。据调查发现,金石镇的事例非个例。在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中,一些乡镇成为污染企业的主要流入地。尽管老百姓强烈反对,但项目背后往往有当地政府积极推动的身影。
本来,产业梯度转移,是通过产业和要素的转移,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经济布局和发展相对均衡,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显然,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不是简单的企业搬迁和产业搬迁,而是在搬迁、转移的过程当中实现升级,也因此,当然绝对不是污染企业的转移,凡污染企业,本来就没有“转移”的资格。
实际上,除非污染企业经整治后排污达标,否则在当地就早已“就地正法”,当环保生态已成为共识,搬迁既不是出路,也不可能觅到落脚之地。然而,让人痛心的是,现在许多产业承接的地区,且不说根本没有这道“门槛”,而且是主动相迎奉若上宾。明知是“祸水”,先引进再说,是因为于落后地区的官员来说,迫于引资的压力,早已是饥不择食,于是引进成了硬道理。至于污染,因为往往要在建成投产后才能暴露,而这时,引进项目的官员早因为引进有功,而得了诸如升迁调任的好处,同时,按目前的问责制,也追究不到他的头上。
也因此,一些乡镇就成为污染企业的主要流入地。这于尚处于落后之中的乡镇无疑是雪上加霜,甚至反遭灭顶之灾。污染蔓延之下,失去了本来宜居和生产的环境,而且,乡镇这块最后的生态净土一旦被污染,又得重蹈先污染再治理的覆辙,治理的费用几近于无底洞,即使花再多的钱,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也无法彻底复原。
因此,必须有刚性的一刀切的要求,对于拍板引进项目的官员,对污染的把关,必须负责到底,一旦发现失职渎职,无论其身在何处,都必须责任倒查。若此,产业转移,才不会变成污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