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视“被就业”背后的诚信生态

(2009-07-23 07:50:54)
标签:

被就业

诚信危机

网络新词语

杂谈

分类: 时评

2009年07月21日晶报
诚信危机需修复
钱夙伟

 

    京华时报昨日报道,近日有大学毕业生在网上发帖称,自己明明没有就业,却被学校以“已就业”登记。这类“被就业”现象在某些高校时有发生。而在更广泛社会层面,我们同样也看到“被自愿”“被主动辞职”甚至“被自杀”的影子,这些“被”的社会生态折射了诚信的缺失,更掩盖了真相,无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

    虽然“被就业”是一个网络新词语,但实际上由来已久。去年我儿子毕业时,除了一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还有一份《用人单位聘用毕业生证明信》。前者由国家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制表,统一编号,一式三份,分别由学生本人、用人单位及市人事局、学校三方填写。学校据此将学生档案寄往用人单位。应该说,这是权威的就业率统计依据。但因为现在工作难找,以此统计就业率,就未免难看,于是证明信随便找个单位盖个章就作数。于学校,既为就业率注了水,面子上又过得去,还可以“规避”和转移作假的“风险”。

    显然,“被就业”于一方是公然的弄虚作假,于另一方是几分无奈、几分“自愿”的配合,比如学生明知作假,但为了拿毕业证,为了顾全脸面等,都很“主动”完成学校的最后一次“作业”。

   “被就业”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被”现象,折射普遍的诚信危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互相欺骗,自欺欺人。如此“被”下去,必然将动摇诚信的基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