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15日商丘日报
钱夙伟
针对基层反映会议多、文件多的问题,吉林省明确2009年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会议、下发文件数量要比2008年减少10%,把3月、8月定为“无会月”。(据《人民日报》4月12日报道)
会议多且冗长,是目前的普遍现象。会议多,不仅是因为把会议当作工作手段,从工作的部署贯彻和落实都以会议代替,而且把会议本身当作工作的目标,会议一开,就当作完成了任务。会议冗长,是因为无论大会小会都有一套程式,一步一步地完成一个一个议程,否则就会给人草率、重视程度不够的感觉。
当这样的状况已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精简会议,像吉林省那样出台硬性的规定,显然是必要的。但其意义更在于精简会议、转变会风的倡导。既然一个月都可以无会,其他的月份又如何?这样,就必然有一大批会议被砍掉,而能够被砍掉的会议,又肯定是可开可不开的会。于是,剩下来的会议,必然会被与会者加倍珍惜,因此而自觉地挤掉其中的套话、空话、废话,开成精简而有质量的会议。
如此硬性地精简会议,也给许多为会议所困的干部腾出了时间,有利于他们到基层、到一线去抓工作的落实,去解决具体问题。至少在“无会月”里,让他们吃了定心丸,可以放心地安排自己的工作。
当然,精简会议固然要靠制度保证,但唯有真正成为机关干部的自觉要求,才能持之以恒。这除了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外,还要改变人浮于事的现状。长期以来,干部只能上不能下,领导职数不断增加,如温总理在一次讲话中举例的,“有一个县十二三万人口,吃财政饭的多达5700人。”既然存在着这样一个臃肿的干部队伍,那些“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混半天”的人,当然要设计出名目繁多的会议来了。
显然,当每个人都处于满负荷的工作状态、工作业绩又都与目标责任制挂钩时,就谁都泡不起会议了。一是没时间,二是会议毕竟出不了实绩,以会议代替工作终究经不起检验。因此,精简会议,设定“无会月”之类,还只是起了个头,从体制和机制上着力,才是根本之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