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6日青年时报>公民广场
钱夙伟
消费者不是盐业专家,一般不可能辨别盐的真假,因此,只能拜托管理部门负起职责
将工业用盐包装成加碘食用精制盐,安徽男子刘家成、罗兵、罗辉在5个月里,将109.5吨的假盐贩入杭州,其中大部分流入市场并最终上了餐桌。杭州市盐务局有关负责人说,“杭州一年食盐销售量为1.5万吨,一天的用量算一算就清楚了。”据此推算,这伙人等于让全杭州人吃了2天的假盐!(3月14日《今日早报》)
因食用工业盐导致食品中毒事件屡见报端。因为工业用盐不含碘,而且是粗盐,放置时间较长,里面含有许多杂质,各种指标达不到食用盐的标准,食后容易中毒,过量食用甚至还可致人死亡。万幸的是,杭州人吃的这两天工业盐,“除了不含碘之外,其余各项检测指标都合格,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假盐贩子已经得到惩处,杭州市民总算没有吃出毛病,但工业盐居然上了市民餐桌,却仍让人后怕。本来,盐的安全,应该是最让百姓放心的,因为不仅有《盐业管理条例》诸多而具体的条文,还实行专卖,也很少有单一的物品,单独设一个盐务局这样的管理部门。假盐贩子应该无机可乘,而且,这当中环节众多,譬如,“从他处购得工业盐及浙江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加碘食用精制盐包装袋等物,在上海进行包装”,再由物流公司运到杭州,卖给经营户,再卖给消费者,如果盐业管理正常有序,随时都有可能暴露。
事实也正是这样,“杭州市盐务局昨天强调,本案发生后,他们加强了对杭州盐业市场的日常巡查和管理,到目前为止尚未再发现假盐。”这也就是说,假盐上餐桌,还是因为此前的“日常巡查和管理”出了问题。
假盐贩子乃至不良商家,受利益驱使,只要有漏洞可钻,依然要千方百计地以贩卖假盐牟利,不惜铤而走险。消费者不是盐业专家,一般不可能辨别盐的真假,因此,只能拜托管理部门负起职责。(作者为银行职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