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行莫诱年轻人成“卡奴”

(2008-11-18 08:38:58)
标签:

银行

卡奴

自食其果

杂谈

分类: 时评

2008-12-01中国消费者报
钱夙伟

 

    上海银监局近期接到大量针对信用卡的投诉,部分年轻人刚踏入社会就在银行诱导下成“卡奴”。上海银监局要求,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一人多卡、过度授信可能给银行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除完善授信审核机制外,还要向申请人充分揭示风险,并要根据持卡人财力状况的变化采取及时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11月13日《东方早报》)
    确实,现在信用卡滥发成风,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已成了银行互相拼抢的目标,每到新学期开学时,各家银行就争相前往大学宿舍“洗楼”。某银行竟然向学生推出6张卡的套餐,某银行内部规定每人每月要完成10张校园信用卡的指标。实际上,现在年轻人手上有两三家银行的信用卡,已是常见现象。
    只要透支额度与本人还款能力相当,向年轻人积极推销信用卡当然并非不可。然而,如此争夺市场份额,必然要降低门槛、放松授信审核。部分发卡行未能按照相关制度对学生卡申请人还款能力进行严格的授信审核,且未根据申请人资信情况设立有效担保,一些发卡行甚至完全忽略对申请人还款能力的审核。个别银行还有意无意地忽视持卡人在他行已出现的还款困难情况仍向其发卡或提高其信用卡额度。
    而同时,如上海银监局的调查显示,为追求发卡量,在营销中往往只宣传信用卡透支功能、赠送礼品等正面信息,而不向申请人介绍信用卡的相关风险。由于持卡人多为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自制力较弱,在银行的诱导下办理了多家银行信用卡,获得了高额信用卡授信后,往往过度消费。部分持卡人甚至以办新卡方式偿还他行信用卡欠款,最终形成高额信用卡欠款,从此背负沉重的“卡奴”包袱。
    银行间信用卡的无序竞争,暴露出目前银行的经营乃至风险管理,依然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只求数量不问质量的模式,缺乏现代的法治观念,而在市场竞争的逼迫之下,更不惜丢掉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一味追逐所谓利润的最大化,而这又必然使银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目前美国信用卡机构正品尝着信用卡欠款苦果。受消费支出放缓和贷款违约率上升冲击,国际信用卡巨头美国运通正向美国政府寻求约35亿美元的援助。评级机构惠誉认为,美国信用卡损失将在明年创新高,“今年信用卡损失占贷款组合比例增至5%-7%。”显然,“卡奴”的风险最终要落到银行头上。那些诱导年轻人成为“卡奴”的银行,实在应该警醒。


银行笼络“卡奴”终将自食其果

2008/11/14 北京青年报
钱夙伟(浙江职员)

 

  上海银监局近期接到大量针对信用卡的投诉,部分年轻人刚踏入社会就在银行诱导下成为“卡奴”。上海银监局要求,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一人多卡、过度授信可能给银行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除完善授信审核机制外,还要向申请人充分揭示风险,并要根据持卡人财力状况的变化采取及时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11月13日《东方早报》)

  确实,现在信用卡滥发成风,每到新学期开学时,各家银行就争相前往学校宿舍“洗楼”,此前曾有报道,某银行竟然向学生推出6张卡的套餐,某银行内部规定每人每月要完成10张校园信用卡的指标……只要透支额度与本人还款能力相符,向年轻人积极营销信用卡当然并非不可。然而,如此争夺“市场份额”,必然要降低门槛、放松授信审核。一些发卡行甚至完全忽略对申请人还款能力的审核。个别银行还有意无意地忽视持卡人在他行已出现的还款困难情况,仍向其发卡或提高其信用卡额度。同时,为追求发卡量,在营销中往往只宣传信用卡透支功能、赠送礼品等正面信息,而不向申请人介绍信用卡的相关风险。由于持卡人多为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自制力较弱,在银行的诱导下办理了多家银行信用卡,获得了高额信用卡授信后,往往过度消费,因为无力还款,部分持卡人甚至以办新卡方式偿还他行信用卡欠款,最终形成高额信用卡欠款,从此背负沉重的“卡奴”包袱。

  银行间信用卡的无序竞争,暴露出目前银行的经营乃至风险管理,依然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只求数量不问质量的粗疏模式,又缺乏现代的法治观念,而在市场竞争的逼迫之下,更不惜丢掉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一味追逐所谓利润的最大化,而这又必然使银行陷于恶性循环之中。事实上,美国信用卡机构正在品尝信用卡欠款的苦果。受消费支出放缓和贷款违约率上升冲击,国际信用卡巨头美国运通正向美国政府寻求约35亿美元的援助。有消息称,美国今年的信用卡损失占贷款组合比例增至约5%至7%,还将在明年创新高。显然,“卡奴”的风险最终要落到银行头上。那些诱导年轻人成为“卡奴”的银行,实在应该警醒,否则,早晚也将自食其果。

http://www.shbiz.com.cn/1/1/images/jxdh/shsb.gif

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报
银行诱年轻人成卡奴必将自食其果
钱夙伟 (浙江 银行职员)


  上海银监局近期接到大量针对信用卡的投诉,部分年轻人刚踏入社会就在银行诱导下成卡奴。上海银监局要求,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一人多卡、过度授信可能给银行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除完善授信审核机制外,还要向申请人充分揭示风险,并要根据持卡人财力状况的变化采取及时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

  确实,现在信用卡滥发成风,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已成了银行互相拼抢的一块肥肉,每到新学期开学时,各家银行就争相前往“洗楼”,此前曾有报道,某银行竟然向学生推出6张卡的套餐,某银行内部规定每人每月要完成10张校园信用卡的指标。

  只要透支额度与本人还款能力相符,向年轻人积极营销信用卡当然并非不可。然而,如此争夺“市场份额”,必然要降低门槛、放松授信审核。上海银监局的调查显示,为追求发卡量,在营销中往往只宣传信用卡透支功能、赠送礼品等正面信息,而不向申请人介绍信用卡的相关风险。由于持卡人多为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自制力较弱,在银行的诱导下办理了多家银行信用卡,获得了高额信用卡授信后,往往过度消费,因为无力还款,部分持卡人甚至以办新卡方式偿还他行信用卡欠款,最终形成高额信用卡欠款,从此背负沉重的卡奴包袱。

  银行间信用卡的无序竞争,暴露出目前银行的经营乃至风险管理,依然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只求数量不问质量的粗疏模式,又缺乏现代的法治观念,而在市场竞争的逼迫之下,更不惜丢掉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一味追逐所谓利润的最大化,而这又必然使银行陷于恶性循环之中。

  其实上,上海银监局敲响警钟之时,已有美国信用卡机构正品尝信用卡欠款苦果的前车之鉴。对那些诱导年轻人成为卡奴的银行,实在应该警醒,否则,早晚也将自食其果。

 

2008年11月14日武汉晚报>说吧>我来说说
银行诱导“年轻卡奴”,必将自食其果
钱夙伟

 

    上海银监局近期接到大量针对信用卡的投诉,部分年轻人刚踏入社会就在银行诱导下成卡奴。上海银监局由此要求银行谨慎发卡,有效监控。(11月13日《东方早报》)

    确实,现在信用卡滥发成风,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已成了银行互相拼抢的一块肥肉,每到新学期开学时,各家银行就争相前往“洗楼”,此前曾有报道,某银行竟然向学生推出6张卡的套餐,某银行内部规定每人每月要完成10张校园信用卡的指标。实际上,现在年轻人手上有两三家银行的信用卡,已是常见现象。

    只要透支额度与本人还款能力相符,向年轻人积极营销信用卡当然并非不可。然而,如此争夺“市场份额”,必然要降低门槛、放松授信审核。个别银行还有意无意地忽视持卡人在他行已出现的还款困难情况仍向其发卡或提高其信用卡额度。

    而同时,如上海银监局的调查显示,为追求发卡量,银行往往“报喜不报忧”,营销中只讲好处,不介绍信用卡的相关风险。持卡人多为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自制力较弱,在银行的诱导下办理了多家银行信用卡,往往过度消费,部分持卡人甚至以办新卡方式偿还他行信用卡欠款,最终形成高额信用卡欠款,从此背负沉重的卡奴包袱。

    其实,上海银监局敲响警钟之时,已有美国信用卡机构正品尝信用卡欠款苦果的前车之鉴。此次美国金融风暴的始作佣者就是向还款能力不佳的人过度透支,显然,卡奴的风险最终要落到银行头上。那些诱导年轻人成为卡奴的银行,实在应该警醒,否则,早晚也将自食其果。 

 

2008-11-15辽沈晚报
银行诱年轻人成卡奴必将自食其果
□钱夙伟

 

  上海银监局近期接到大量针对信用卡的投诉,部分年轻人刚踏入社会就在银行诱导下成卡奴。上海银监局由此要求银行谨慎发卡,有效监控。

  (据11月13日《东方早报》)

  确实,现在信用卡滥发成风,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已成了银行互相拼抢的一块肥肉,每到新学期开学时,各家银行就争相前往 “洗楼”,此前曾有报道,某银行竟然向学生推出6张卡的套餐,某银行内部规定每人每月要完成10张校园信用卡的指标。

  只要透支额度与本人还款能力相符,向年轻人积极营销信用卡当然并非不可。然而,如此争夺“市场份额”,必然要降低门槛、放松授信审核。上海银监局的调查显示,为追求发卡量,在营销中往往只宣传信用卡透支功能、赠送礼品等正面信息,而不向申请人介绍信用卡的相关风险。由于持卡人多为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自制力较弱,在银行的诱导下办理了多家银行信用卡,获得了高额信用卡授信后,往往过度消费,因为无力还款,部分持卡人甚至以办新卡方式偿还他行信用卡欠款,最终形成高额信用卡欠款,从此背负沉重的卡奴包袱。

  银行间信用卡的无序竞争,暴露出目前银行的经营乃至风险管理,依然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只求数量不问质量的粗疏模式,又缺乏现代的法治观念,而在市场竞争的逼迫之下,更不惜丢掉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一味追逐所谓利润的最大化,而这又必然使银行陷于恶性循环之中。

  对那些诱导年轻人成为卡奴的银行,实在应该警醒,否则,早晚也将自食其果。

 

  作者系资深评论员

 

给大学生发这么多信用卡干什么

http://www.qlwb.com.cn/img/head.gif
2008-10-30齐鲁晚报>辣评
钱夙伟

http://paper.dzwww.com/qlwb/data/20081030/78673335363372/images/53.jpg
  漫画 李华
  
    信用卡在大学校园里的无序竞争,暴露出一些银行在经营管理上对社会责任考虑不周,而社会责任感,既是银行的立足之本,其实也是规避风险的必然要求。


   10月29日《武汉晚报》报道,武汉一家媒体刊登“一名忧虑的大学生家长”的来信,来信者的儿子在读大三,最近两个月,每个月的刷卡费用都在1000元以上,而他夫妻俩都是工薪阶层,每个月给儿子的生活费一般是800元,这根本不够他还信用卡的账,因此他很想了解,信用卡发行给大学生,究竟出于怎样的目的?
  不容讳言,现在大学已成为许多银行拼抢的地方,如武汉一大学生所说,“每到新学期开学时,各家银行的信用卡推广人员就会‘洗楼’,有的学生手上甚至有两三家银行的信用卡”。
  只要还款能力与透支额度相符,大学生使用信用卡并非不可。然而,各银行如此争夺这个市场,必然要降低门槛,据报道,一些发卡行没有按照规定对信用卡申请人还款能力进行审核,有的甚至在《学生信用卡领用合约》中删去“收入情况说明”一栏。信用卡向大学生如此“派发”,就会使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学生超能力消费,或滋生攀比心理。
  大学生属于无工作、无固定收入的群体,对大学生的还款能力,银行当然不可能不考虑。而银行之所以不怕大学生还不了款,是因为学生一旦无力还款,发卡行就会向其父母追偿欠款。于是,虽然给学生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但对银行来说,这种经营方式却可以坐收渔利。
  信用卡在大学校园里的无序竞争,暴露出一些银行在经营管理上对社会责任考虑不周,而社会责任感,既是银行的立足之本,其实也是规避风险的必然要求。 

 

http://jjckb.xinhuanet.com/jjimages/images/logo0.gif

 

 

向大学生“派发”信用卡后患无穷
2008-10-31经济参考报
浙江 钱夙伟
 
  10月29日《武汉晚报》刊登“一名忧虑的大学生家长”的读者来信,他儿子在一所高校读大三。最近两个月,每个月的刷卡费用都在1000元以上,其中一些还是用来买彩票的。而他夫妻俩都是工薪阶层,除了供儿子读书,还要赡养老人,每个月给儿子的生活费一般是800元,这根本不够他归还信用卡的账单。因此“很想了解,信用卡发行到大学里,究竟出于怎样的目的?”
  不容讳言,现在大学生已成了银行互相拼抢的一块肥肉,信用卡滥发成风,如武汉大学一学生所说:“每到新学期开学时,各家银行的信用卡推广人员就会‘洗楼’,有的学生手上甚至有两三家银行的信用卡。”此前曾有报道,某银行竟然向学生推出6张卡的套餐,某银行内部规定每人每月要完成10张校园信用卡的指标。
  只要透支额度与本人还款能力相符,向大学生发行信用卡当然并非不可。然而,如此争夺“市场份额”,必然要降低门槛,曾有报道,部分发卡行未能按照相关制度对学生卡申请人还款能力进行严格的授信审核,且未根据申请人资信情况设立有效担保,一些发卡行甚至在《学生信用卡领用合约》中删去“收入情况说明”一栏,完全忽略对学生卡申请人还款能力的审核。
  信用卡向大学生如此“派发”,造成自制力较弱的学生超能力消费,或滋生攀比消费心理,如这位“忧虑的大学生家长”的儿子透支买彩票的,甚至炒股票的,也不乏其人。显然,信用卡在大学校园的无序竞争,对学生无异于是一种坑害。
  大学生属于无工作、无固定收入群体,对大学生的还款能力,银行当然不可能不顾及,银行之所以不怕大学生透支逾期,是因为一旦学生无力还款,发卡行会向其父母进行欠款追偿。于是,虽然这给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但于银行,却既不必承担资金风险,又坐收渔利。
  无疑,信用卡大学校园的无序竞争,暴露出目前银行的经营乃至风险管理,依然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思维,缺乏现代的法治观念,而在市场竞争的逼迫之下,又不惜丢掉自己的社会责任,而这又必然使银行陷于恶性循环之中。
  银行向学生滥发信用卡,无论于大学生本人还是家长,固然都是不堪承受之重,而于银行,也早晚将自食其果。

http://fjrb.fjsen.com/epaper/fjrb/tplimg/log6.gif    

2008年11月3日福建日报>每周评论
学生信用卡 不可滥发
钱夙伟/文 

 

http://fjrb.fjsen.com/epaper/fjrb/res/1/21/2008-11/03/10/res09_attpic_brief.gif
    10月29日武汉一家报纸刊登“一名忧虑的大学生家长”的读者来信,这位家长儿子在一所高校读大三。最近两个月,每个月的刷卡费用都在1000元以上,超过每个月给儿子的生活费。因此“很想了解,信用卡发行到大学里,究竟出于怎样的目的?”

 

 

   实际情况是,部分发卡银行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未能按照相关制度对学生卡申请人还款能力进行严格的授信审核,且未根据申请人资信情况设立有效担保,完全忽略对学生信用卡申请人还款能力的审核。信用卡向大学生如此滥发,造成自制力较弱的学生超能力消费,或滋生攀比消费心理。一旦学生无力还款,发卡行就会向其父母进行欠款追偿,这会给学生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