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时评 |
2008-01-11巢湖日报都市晨刊(安徽)
钱夙伟
这个新招数检验出的学生劳动能力让人吃惊:初三学生居然不会洗碗。其实,初中生不会劳动,已是一个普遍现象。据调查,中学生会洗衣服的比例只占到20%左右,甚至不少大学生连洗衣服这样的生活小事都要依赖家长。
这当然是因为家长的娇宠惯坏了孩子,因为通常初中生家长所急的、花心思的只有一个:好好学习,考上重高。在孩子的作业栏里,从来没有“劳动”这一项。现在的学生,读书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然而父母为此含辛茹苦,却不料把孩子养成了少爷。
然而,从根本上说,其实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使然。教育本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做人处世,但是应试教育之下,却是分数高于一切。分数几乎决定着命运,与分数相比,洗衣做饭之类当然微不足道。
记得以前,无论中小学,都开有劳动课,回家做家务劳动更是十分平常。如今劳动观念的淡化,势必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除了“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因为不会劳动,并非只是个动手能力问题。其中折射出的是诸多品质的缺失,譬如对父母的孝顺体贴和尊重、节俭的生活观念、艰苦朴素的作风、自力更生的精神等等。而这于把孩子培养成健全合格的人这样一个目标,正是不可或缺的。
现在不少学校正在开展“感恩教育”,这当中,劳动应是最重要的一课,只有劳动,才能体会父母把他们养大成人的艰难,才懂得知恩图报,由爱父母进而爱社会、由报恩父母进而报效社会。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显然,于现在的孩子们,劳动,实在是最重要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