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9日浙江工人日报> 维权
钱夙伟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日前在北京大学塞瑟论坛上说,由病人选医生,也应该是医疗服务改革的一个方向。“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患者服从我们的安排呢?为什么患者进了医院碰上哪个大夫管的床,你就得由哪个大夫管?”(4月16日《中国青年报》)
如果是经常与医院打交道的老病号,可能对医生的情况有所了解,甚至比较熟悉。于这些患者,由病人选医生,确实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但是,大部分人其实并不经常生病,也不只生同一种病,到了医院之后,对医生的情况根本是两眼一抹黑,又如何去选医生?而如果是突发性的疾病,到了医院,也根本来不及再去选医生。因此,病人选医生,其实并不具很大的可行性。
当然,医院也可以公布医生的情况,以供患者在选择时参考,现在不少医院实际上也已经实行。但是,对于医生的介绍,大多是资历职称一类。这虽然可作为医术的一个佐证,但也不完全是,而且,于患者至关重要的医德,这上面更是看不出来的。因此,在此基础上的选择,其实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现在医患关系的紧张,主要还是医德的缺失和匮乏造成的,作为病人,都想花最小的代价治病,但到底能不能不花冤枉钱,显然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因为并没有规定哪些检验可以做,哪些可以不做,以及应该用哪种价格的药品。对于治病这样一种特殊的服务,即使有这样的规定,其中也会留下供医生灵活掌握的空间,而且,如果病人或家属不是内行,即使有一张清单,也不会觉察其中的猫腻。这时候,医德就显得尤为关键。而医德并不是写在脸上的,对于医生姓甚名谁都不清楚的绝大多数患者来说,又怎么去选一个有医德的医生?
显然,对于病人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不用选择。就像上街买东西,根本不用担心哪家商店或老板会坑蒙拐骗一样。任何一个店家或商人都让人放心,这样的要求于目前的市场,或许有点过高,因此并不大现实。但于医生,却是必须的。医生的职业特性是救死扶伤,于患者有可能生死攸关,因此,除了医术,还必须有圣洁的心灵,也因此医生才被称为白衣天使。虽然医生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医院也早已进入市场竞争之中,但这并不应改变对医生的特殊要求。
因此,病人选医生,于患者只能是次优选择。将此作为医疗服务改革的一个方向,只能降低人们对医疗服务改革的期待,也无助于从根本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疗服务改革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尽快制订详尽的、有效的、可操作的程序,对医生进行医德考核,不合格的,即使医术再高明,也要坚决将其淘汰出局。每一个医生都是放心的,才是医院的消费者所企盼的,也应该成为医疗服务改革的方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