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成都市“九九提质”郊区新城教研联盟研讨活动
(2023-07-14 17:31:47)
标签:
记成都市“九九提质” |
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与嘉宾有:
段增勇
罗晓晖
袁
易
罗
廖福良
张万波
陈富强
孙
艾鹏程
杨
王
曾本华
一、川师附中罗俊:熟人社会与公民社会之辨——《乡土中国》议题探究
二、遂宁二中廖福良:知其不可而为之——梳理与探究孔子周游列国时的人生态度
专家点拨,赋能提升
一、易晓:文化认同与文化思辨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思考与建议
《乡土中国》是一本怎样的书?如何读懂《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怎么教?成都市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易晓老师结合实践经验,分享教学建议:通过学人气息、学者情怀、学术精神、学术创见、学者表达,进一步认识费孝通和《乡土中国》;结合余党绪老师倡导的“三题定位,思辨读写”策略,以“母题”确立文本的核心价值,以“议题”确立教学的主要内容,以“问题”推动基于文本的思辨读写,帮助老师们理解“整本书思辨性阅读”;在具体教学中要思辨审视、有序推进、课型分明、注重转化。易晓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为《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教学路径和课型参考。
二、罗晓晖:《论语》的整本书阅读
《论语》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其中大量具有经典性的格言警句,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凝练通达的汉语表达范式。研读《论语》数十年,并且十多年前就开设过《论语》课的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罗晓晖老师表示,虽然《论语》作为语录体的经典,但它是特殊的“整本书”,而《论语》的阅读也是“语文学科阅读”。谈到《论语》的整本读法,罗晓晖老师给出了三条建议:读为人;读思想;以有意思的课题来梳理整合探究(选取符合学情、跟学生的经验与未来相联结的主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教育的本质,是启迪智慧。”读《论语》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也有助于人的成长。
三、段增勇:关联而整合,思辨以融通——整本书阅读的路径抉择
面对整本书阅读,如何能有突破性的进展,如何实现超越性的追求?是机遇,也是挑战。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段增勇老师表示,整本书阅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支撑点,是语文教学读写的集散地,而“阅读是生命的精神呼吸”。结合新时代的阅读教学方向(关联整合的结构化阅读、注重思维品质的思辨阅读、融会贯通的创生性阅读),段老师强调“读什么”比“怎么读”更重要,要重视阅读内容的选择和组合、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多种阅读方式或样态的开发。段老师高屋建瓴、深邃透彻的讲述,让参研教师进一步理解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抉择的重要性,并对语文教学有了超越功利的认识。
经验共享,聚力提质
一、孙博:基于区域实践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
概念抽象、理论性强、内容隔阂、课时偏少……教学中,老师和学生该如何面对作为学术著作的《乡土中国》?简阳市教育研究培训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孙博老师主要从教学依据、教学分析、实践操作、感悟总结四个方面向参会老师作了分享。同时,孙博老师还详细介绍了简阳市“1+9+N”三段式阅读探索模式:“1”——素读,读完一本书,形成初步感知;“9”——课堂教学9课时规划,将这本书读懂、读深;“N”——续读,拓展阅读相关书评或著作,通过深层对话、生命浸润,将这本书读活。
二、王超:项目为途——基于项目学习的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
项目式学习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邛崃市第一中学校语文高级教师王超老师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分享了该校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1)基于项目学习整本书阅读的思路;(2)实践研究中《论语》《乡土中国》《三国演义》等整本书阅读案例;(3)研究成果及认识。“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的研究思路,让整本书阅读真实地发生,让动态的学习过程呈现出来,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实践能力。
交流研讨,答疑解惑
在“交流答疑”环节,老师们抓住难得的机会,就目前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向专家们请教。关于老师们担心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会不会容易流于表面,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探究等疑问,段增勇和易晓两位老师进行了现场答疑解惑,并鼓励老师们重视阅读的力量和传承的文化,消解畏难情绪,把书读起来,师生合作创生。在与专家的交流中,老师们茅塞顿开,进一步明确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向,增强了大家的研究信心,并准备将研讨所得落实到工作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