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1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1
班级:中二班
观察者:
幼儿人数 |
材料 |
活动的客观描述 (附带照片) |
思考 (链接指南对照分析) |
回应 |
38人 |
梯子、木板、架子、垫子、拱形门、纸箱、轮胎等 |
片断1 一天下午,我们来到西操场。我向孩子们介绍了边上一大堆大型的建构物品;长梯子、高架子和长跳板等物,结合平时的观察,说明这些大东西可以搭成好玩的高楼或滑滑梯。接着,我按照一贯的分组方法把孩子们分成四组,提示他们分组进行搭建和玩耍,还有一起搬运。活动开始了,大家立即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搬运工作中…… |
指南中关于健康领域的目标2“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社会领域中目标3具体有:“4-5岁幼儿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对此,我们的相应的指导策略有: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使他感受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 |
首次玩大型的建构积木,孩子们的兴致十足,个个都 卯足了劲地搬运。虽然我在游戏前根据平时的队列安排将他们分成了四组,并要求他们按组分别搭建。但因为没有明确地划分区域。大型积木全部堆放在操场一侧。被分在同一组的孩子们兴奋得未经商讨、计划便开始搭建。尽管操场很大,但幼儿全都挤在不足操场三分之一的区域进行搭建,有的幼儿只顾搬东西,有的不小心撞倒了其他幼儿的搭建物。很多幼儿没有目的地忙碌着。 针对本次游戏幼儿目的性不强,搭建的东西散乱无章的情况,我觉得首先要给孩子们明确各组搭建的区域。把距离拉开,孩子们就能发现新的问题。虽然我们将幼儿分组,但各组幼儿都没有协商、沟通,导致搭建过程漫无目的。我们应在搭建前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商讨、计划,通过绘画的方式设计出所要搭建的“滑滑梯”,并协商分配好各自的任务,如某某负责搭建主体,某某负责搭建中间的楼梯,某某负责搭建外围的小路……明确搭什么、怎么搭的问题。另外我还画了方形示意图,提示孩子们分别把”滑滑梯“搭建成一直线,相互不打扰,还可以共享——一起玩。 |
片断2 搭建中,各组幼儿能大致记住直线形、保持距离的要求,今天的搭建范围明显比上次大,约占操场的三分之二。 今天搭建的目标基本实现,孩子们都分组搭建好直线形的“滑滑梯”,并围成方形。大家玩耍时候更方便也更有趣了。在请他们说说今天的感受时,很多孩子说:“有点累。”“我们玩得好开心啊!”“好大的游戏乐园!”也有孩子提出:“操场旁边的桶下次能用吗?我看到上次大班哥哥姐姐他们用的。”“对!还可以跳下来!”我说:“好的,桶可以用,另外我们还可以找点新的东西,他们也没有玩过的。”听我这样说,很多孩子瞪大了眼睛,真的吗?太好了!
|
指南中社会领域目标1提到:4-5岁的幼儿能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画出或拼搭出该物体的造型。能使用上下、前后、里外中间、旁边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根据幼儿这些表现特征,我们的应对教育措施:鼓励和支持幼儿用积木、纸盒、拼板等多种形状材料进行建构游戏,引导幼儿逐一观察生活物品的图形特征,鼓励他们按形状分类整理物品。 |
本次游戏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操作经验明显有了提升:能大致记住我先前提出的要求,用到了平铺、垒高、延长等简单的建构技能,分组进行直线型的搭建,各自搭建的作品能大致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搭建的效果不错,但幼儿之间仍然出现了一些纠纷,如:一开始还是不大明确本组搭建的区域方位、抢占搭建材料、搬运时发生碰撞等。细想之下发现:其实这些纠纷的产生都跟我们环境创设不合理有关。《指南》上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和有效地利用环境影响幼儿。”是否可以理解为:合理创设环境,将环境作为教育的手段与资源,将有效地帮助幼儿建立游戏常规,保证幼儿愉快、顺利地开展游戏。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作出了下次游戏的设想:
地线画出四组搭建的具体地方,提示搬运材料的幼儿要绕道行走。同时,将相同类型的搭建辅助材料(纸箱、拱形门、垫子)分别放在场地的不同区域,确保幼儿就近取用。期待幼儿能运用围合、加宽、架空,以及各式排列、组合等技能,建构出较复杂、精细、匀称的物体形象。 |
||
片断3 对于新增加的不同材质的物品,孩子们缺乏经验,因此是随意地进行拼组、架空等。没有考虑到稳固性、对应性。
|
指南科学领域目标2“具有初步的探究”中提到:4-5岁的幼儿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 |
对比第二次和第三次的的游戏照片,觉得幼儿游戏的水平相似。投放的垫子和拱形门并没有起到我预设的组合作用或作为保护措施的效果。寻找原因:教师忽略了游戏前的前期指导,导致幼儿缺乏操作的经验。另外提供的材料较单一,缺乏建构的变换空间。根据本次游戏的情况,我的设想是:
投放更多的材质不同的辅助材料(大纸箱、橡胶轮胎、桌子、铁皮矮桶等),引导幼儿利用建构物开展象征性游戏,以提升表征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