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反思:鼠小弟的小背心
(2011-03-22 15:18:17)
标签:
杂谈 |
活动反思:鼠小弟的小背心
一、教材解读:
正当鼠小弟洋洋得意的时候,鸭子来了,扯着他心爱的小背心:“小背心真漂亮。让我穿穿好吗?”想必鸭子并非非常礼貌,瞧,小背心被扯起好长。鼠小弟始料不及,扭头看着鸭子,也许鸭子比自己高壮很多,或是鼠小弟非常友好,也许未必情愿,但还是答应了:“嗯。”紧接着,一个个动物上场了……
故事鼠小弟的作家构思真是神妙,几个简单的文字,把故事说得栩栩如生。画家的功夫也真是了得,把每个动物的心理和动作都描绘的跃然纸上。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要翻到下一页,想知道小背心怎么了,会发生什么事情,求知的心情很难耐。相信孩子们会更迫切地想去翻看下一页。另外,故事中的情节贴近幼儿心灵的语言,充满幽默,深受孩子的喜爱,其中蕴涵的幽默、礼貌用语也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了感受与学习。因此,我选择了它做作为本次早期阅读活动的内容。
二、活动设计:
1、在目标定位上,我拟定为:
⑴、能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想象故事情节。
⑵、学习仔细观察画面,积极想象,尝试用语言、动作等来表达自己对画面的理解。
⑶、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充分享受故事带来的快乐、幽默和趣味性。
因为教材中的对话很少,着重就是“小背心真漂亮,让我穿穿好吗?”,所以我着重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理解故事情节,感受动物穿上鼠小弟的背心感觉很紧,并把背心逐渐撑大。另外,原来绘本故事中的词语一直是“有点紧”,我在这里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动,从有点紧—很紧——好紧—好紧好紧——太紧了——太太太紧了,以此帮助幼儿提炼词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在执教过程中,因为鼠小弟的小背心是整个故事的中心,所以我将鼠小弟登场的画面单独呈现出来,通过观察画面解决两个问题:1、这是谁?2、鼠小弟穿了一件什么?我想,后一个问题很多孩子都知道是背心,只需一句带过,谁知很多孩子看了半天,有的说是蝴蝶结,有的说是花,竟然没人认出是背心,停顿了一会儿,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不需要再浪费太多的时间,所以我直接揭示答案——这是它妈妈给它织的小背心。
为了引导幼儿能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想象故事情节,出示的第二幅是最后鼠小弟拖着被撑大的小背心垂头伤心的画面,活动中我发现虽然激起了孩子的阅读兴趣,但在请幼儿猜想“小背心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环节时,给幼儿想象的空间和机会太少了,导致很多幼儿都没说什么。
3、在第二部分。主要通过观看PPT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读图来了解小背心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的。我的问题是“鼠小弟的小背心都有哪些小动物穿过呀?”这样一来,幼儿回答的针对性也有了。同时考虑到幼儿在观看PPT理解故事时考虑不到动物一个比一个大的规律,所以在问“这几只动物一只比一只怎么样?”时,于是我准备了图片并设计了一个排序的环节:通过让幼儿一个个把他们请出来,然后给他们按出场顺序排队,幼儿一下发现了动物从小到大的个子变化,接着再加了巧妙一笔:把动物身上设计成脱卸式的的小背心,一个个拿下来排列,小背心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这样一个排列和观察的环节,开头小背心变大变长的疑问自然而然的就解开了。
4、最后一个问题:“大家看见鼠小弟伤心难过的样子,会想什么办法?这个问题我请幼儿进行猜想,很多孩子说找人去修一修或给它买一件,或叫妈妈帮它重新织一件等等,幼儿的同情心得到了发展。
三、自我评价
收获之处:
在教案的设计上,我首先对作品本身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对每一幅图片进行了深入解读,并预设了孩子们可能出现的回答。整个活动抓住了幼儿的兴趣,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在反复猜测中,锻炼幼儿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并将口语融合在教学中。因此整个教学流程还是比较顺畅的,幼儿的兴趣也很浓厚。
不足之处:
在动物们会想什么办法让鼠小弟开心的环节没有让幼儿猜想,活动的完整性和猜想目标没有完全体现。虽然幼儿的兴趣浓厚,但是孩子的自主性和猜想太少了。对于参与度不高的幼儿,该采取的哪些有效措施让更多的幼儿参与活动,感受快乐课堂?这一点还是不能很好地把握。
最后想说的是:通过本次活动,我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教师作为孩子阅读中的引领者,对孩子的引读、启发会有多大的意义。绘本的题材和内容多种多样,教师用心的通过自己的诠释,带着孩子读图、读字、想象、交流,这样学习的方式让孩子有着无比的兴趣,也能充分地调动他们表达的欲望。如何让孩子的学习兴趣长久的保持下去,如何让他们在过程中不仅仅阅读了一本书,而是达到更高的效果,我想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