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从前,有一匹小马,顺利地过了河
(2011-09-26 10:04: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作文阅读及其他 |
从前,有一匹小马,顺利地过了河
□孔方兄
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
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可是离家很远了。他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过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当然啦!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好。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
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妈妈问:“怎么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有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过……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小马说:“是呀!牛伯伯也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妈妈说:“那么到底是深还是浅?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
小马回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一面下了河,小心地过去。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谈文本解读问题,《小马过河》这样的文本是个很好的例子。“小马过河”这件事本身,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文本解读的过程。实际上,任何一个人对文本的理解都是主观的。在小松鼠看来,河水深得可怕,他的同伴就是在河里淹死的;而在老牛眼里,河水很浅,刚没过小腿。
小马作为一个读者,他接触一个陌生文本时,或者已经带有自身的经验,或者没有。他的经验来自阅读其他文本的经验,也可能来自老师的传授。但是,这些经验,在解读一个陌生文本时,仍然是不够的。我们在小马的体验中知道:原来,河水并不像松鼠说得那样深,也不像老牛说得那样浅。
问题是,如果河水真的很深,如同松鼠的经验,小马被淹死呢?
一个文本出现在读者眼前,恰如一条河出现在小马面前。小马没有贸然过河,而是做了一些调查研究。与现实生活一样,对一个文本的看法,充斥着各种声音。有些观点是那样对立和矛盾,接受这样的声音显然是不合适的。
小马最后听从了妈妈的见解:自己去尝试。小马是幸运的,他过了河,没有被河水淹死。这条经验,被小马记住了。文本的作者显然是要达成这样的目的。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条经验却成了一条僵化、刻板的经验。而产生经验前的副产品:“别人说的,也许不对”,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那么,小马不能凡事都去自己尝试,又要时刻保持警惕,他会成为怎样的一个读者呢?是啊,对于一个文本,有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警惕而已。
后记:为了研究文本信息冗余的问题,把文本中大部分文字遮住了。但,从剩下的“马棚……马……能过去……很浅吗……不去试……那样深”我们还是可以猜到部分情节:一个关于河水(或平面水体)深浅的问题,“马”要过去,他有犹豫。
我觉得,用这样的办法做阅读理解练习,也许是一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