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人物之:糊涂虫晁错
□孔方兄
读《史记》和《资治通鉴》里有关晁错的章节,让我一直缄口无言。这个人身上的毛病太多,以至于连他自己都把自己的缺点当成了优点。晁错的悲剧性命运,给知识分子和有正义感的人来说是一个打击,但其实也是他咎由自取。说到对晁错的评价,我只有一个判断:
晁错是个糊涂虫!
晁错读的是法律专业,相当于政法大学政策和法律专业的博士。这是一个很好的专业。在汉代那样的时候,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晁错学有所成,成了东宫太子舍人,当时景帝称其为“智囊”。文帝一死,景帝上了台,立刻提拔晁错做了京城行政长官,相当于京城市长。这种超乎寻常的提拔,在当时是很有轰动效果的。汉代初建,文景时代,朝中大臣多是刘邦时期的老革命。周勃、申屠嘉、窦婴等人都是。晁错被越格提拔,加上他平时爱发表议论,当然引起了旧臣的不满。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和施展自己的才华,晁错当然要更加表现。这样一来,晁错在朝廷的人际关系迅速恶化。除了汉景帝外,晁错几乎没有朋友(这里说的是几乎,其实以晁错的上升势头,还是有投靠挣表现的小官吏的)。晁错关于政治法制的所有观点,都集中在“削藩”上。中央穷而地方富,尤其以吴国为主要,是汉代早期的主要现象。政府的收入远远比不上地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汉代是一个敏感话题。晁错的许多观点,都说到汉景帝的心坎上,挠住了他的痒痒。汉景帝对晁错的偏爱使这位汉代风云人物忘乎所以。他和另一位老干部袁盎的关系僵硬到水火不容。两人不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还有,晁错也跟当朝宰相申屠嘉关系不和,申是朝廷老干部,是跟着刘邦打过江山的人。史书上说他清正廉洁,门不私谒,相当有声望。申屠嘉看不惯晁错那种得志小人的嘴脸和动不动就发表议论,凌驾于老干部之上的姿态。为了维护老干部的利益更出于对朝廷的负责,申屠嘉一心要拔掉晁错这根钉子。还有,晁错的“削藩”遭到几乎所有人(除了皇帝)的反对。而景帝的支持使晁错与其他要员的矛盾更加尖锐。
申屠嘉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晁错这家伙,飞黄腾达的时候,立刻忘了自己的身份。有一天,他竟然为了走近路,把衙门朝西的一堵墙打了个洞,开了一个门。这面墙是前皇帝汉文帝的庙外墙。有人把事情告诉了申屠嘉,估计老干部们也已经开会讨论过了。第二天,他们要在朝廷发难晁错。晁错得到了这消息。以他的聪明和跟汉景帝的关系,晁错很快想到了办法。他连夜跑去见皇帝,告诉他事情和申屠嘉等人的计划。汉景帝觉得事情没什么大不了。就答应为他做主。第二天,申屠嘉果然对晁错挖通高庙外墙的事情进行弹劾,这是要置他于死地。而皇帝早就知道了消息,对此并不怎么热心,反而更加增加了对晁错的喜爱和对反对朝廷新政策的老干部们的反感。这一场战斗,把老干部们的自尊彻底打垮了。申屠嘉回家以后,恨恨不已,耿耿于怀(他对前来看望他的一位老干部说后悔没有直接杀了晁错,以致造成他的耻辱),这样,五朝元老的申屠嘉竟然吐血而死。
刚刚被提拔,就整死了朝廷要员,晁错在集团的影响力更大,反对的人也就更多了。应该说是晁错恶劣的人事关系,直接导致了他的悲剧。
晁错强力建议“削藩”的政论,引起了地方的警惕。实际上地方政府是不想造反的,这是叫朝廷和晁错给逼的。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伙同其他六国,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自保运动,这就是七国之乱。吴王他们打出的旗号是“诛晁错,清君侧”。地方政府武装公然对抗朝廷,不管以什么样的目的,都属于造反。这时候,朝廷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一方面大家对吴王等诸侯的造反没有心理准备,一方面朝廷看来很难应付这样一场祸端。老干部集团的机会来了。
这时候,袁盎的机会也来了。袁盎曾经给吴王做过宰相。此人被晁错罢了官。晁错此前一直说吴王要反,只有袁盎说吴王不反,这使晁错心里感到很恼火:这家伙,一直唱反调啊!吴王一反,晁错召开御史府会议,建议杀了袁盎。晁错这是老调重谈,公报私仇。他曾经想杀了袁盎,结果却只是贬他为平民。这事晁错一直放在心上的。结果他手下一个人反对。道理很简单,如果吴王没有反,杀了袁盎也许还有点警示作用,现在人家已经反了,杀了袁盎,于事无补啊。晁错犹豫不决之际,袁盎也立刻投靠老干部集团,寻找对策。袁盎找到了窦婴。窦婴是外戚中的老元老了,对晁错也看不惯。他给袁盎出主意,叫他在皇帝面前告晁错的状,而自己给袁盎创造机会。由于袁盎已经是一个平民,见皇帝的难度在相当的大。而景帝听说吴王反了,也很着急,找老干部们商量时,窦婴趁机建议皇帝问问以前的吴国宰相袁盎。汉景帝听了,也想了解吴王其人,立刻召见袁盎。见袁盎的时候,正好晁错也在场。汉景帝汉景帝就说:袁盎,你曾经是吴国的丞相,你熟悉吴国的情况,你觉得吴国的造反能成还是不能成气候啊,袁盎说:不能成气候。汉景帝说:怎么可能不成气候呢?吴王“煎矿得钱,煮水得盐”,那么有钱,在加上已经充分准备了,怎么不成气候呢?袁盎说:吴王招募的是一些亡命之徒,都是一些黑社会,这些人是没有义的,不忠不义的人,不忠不义的人怎么能打得过我们正义之师呢?肯定不能成气候。汉景帝一听,这个人不错,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说说,袁盎说:臣有一个主意,但是只能单独和陛下汇报。景帝说:好好,走开。其他人都走开了,晁错仗着自己与皇帝的关系,还站那儿。袁盎说:“国家机密,人臣不得与闻。”汉景帝只好跟晁错说:你也走开吧。晁错就只好走掉了。袁盎说了一句话:“今计独斩错!”晁错走开后也是后悔得不行,后悔没有把袁盎杀掉。袁盎的建议打动了皇帝。内部秘密会议讨论的结果也是要晁错死。
可怜晁错!他是被腰斩于东市的。那一天,朝廷除掉晁错的决议已经下达,而晁错还蒙在鼓里。执行命令的人去的时候,也是骗他的。晁错以为皇帝召见是谈政事,穿上了朝衣。结果却被拉到东市,还穿着进见皇帝的衣服呢,就被宣布立刻执行死刑。总之一切是准备好了的。晁错估计连反应也没有,就被拉下车斩了。他的妻子儿女们也受了连坐,杀的杀,做奴隶的做了奴隶。晁错的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后来,景帝后悔了。因为杀了晁错,吴王的军队仍然没有立刻撤退。最后还是周亚夫去解决问题的。吴王兵败,服毒自杀。头领一死,汉代地方与中央的问题就很好解决了。不过,最后成功处理这一问题的还是汉武帝刘彻。
我们说晁错这个糊涂虫的糊涂理由有下面这一些:
第一是大不孝。晁错被提拔,人际关系恶劣的时候,他的爸爸跑去劝他放弃削藩的想法。晁错对父亲说:我这是为了刘氏的江山社稷着想!晁错的父亲苦劝儿子,没有结果,最后对儿子说,你这个不孝的儿子啊,刘家的江山安稳了,而我们晁家却遭殃了啊!既然迟早要被处死,不如我先走一步算了。他老人家最后也选择了服毒自杀。果然,晁错被株连九族。
第二是太恃才。晁错认为自己掌握着话语权,掌握着国家的命运,因而不把老革命们放在眼里,甚至处处为难他们,造成他与朝廷其他大臣的矛盾。这是自己给自己掘墓。
第三是太信皇帝。他认为他忠心耿耿,他认为他一心为公,他认为他一往无前,他认为他奋不顾身,他认为他给皇帝出了这个好主意,皇帝怎么着会保他,没想到,文帝、景帝虽然在历史上算是好皇帝了,同样是要杀人的。
易中天说:晁错就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干成一件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他也太个人英雄主义了,他不知道即使是一个英雄,也是需要有后援的,要有后盾的。而他这种孤军奋战,是既无后援,就是朝廷的大臣不帮他,也无后盾,就是最后皇帝也不帮他,皇帝也舍弃他。这就是历史的教训。
孔方兄说:晁错就是糊涂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