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还是短一点好
(2011-04-09 10:45:21)
标签:
历史文化 |
文章还是短一点好
日前有读者嫌我的文章太短,话,好像也说的不够清楚。文章到底是短一点好,还是长一点好?我想,还是短一点好,尤其是博客文章。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东西多的看不过来,短一点,大家都省力。
不过,这个问题确实还值得多说一说。在好几个博客里,我也曾谈过有关问题。如钱穆先生说:古人主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略道己意而止;其未尽者,则待读者听者自加体会,不以言辞强人必信;中国人自居必知谦恭退让,故其待人则必为留余地。则无可尽言,无可详言,并有无可言之苦,实即无可言之妙。抑且有心之言,则心与心想通,亦不烦多言。故中国文学务求简。
清人章学诚也说:“古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竹帛之外,别有心传……此则必从其人而后受”;“古人专门之学,必有法外传心”。
这样看来,读古书,必须有一定的学养,有一些思想准备,不是上来一读就可以的。以《水浒传》为例,按钱穆先生的说法,不读“金圣叹点评本”,那里头许多重要的意思(如对宋江的看法),你根本就看不出来。
这也就跟现代的写法、读法不同,不是那么“直白”,把话说得白了又白,说了又说,像“白开水口号”一样,非得强人表态认同不可。
所以,文章还是短一点为好。比如《皇朝经世文编》吧,那么多好文章,几乎都是短文。
至于我举的几个例子(如限购、限价,不要私有制等等),活在“当下”的人恐怕不用说都明白的,——为此钱穆先生就主张先做一个时代的人,“从当前亲身所处的现实社会着手”,我们面前的“最真实最活跃的眼前史”,可谓为“无字天书”,——如此来看,也就不用多说什么了。
进而言之,文章不在长短,只要说出“事儿”,讲出“理儿”,也就够了。拉拉杂杂,没完没了,还有一等专门让人看不明白的文字,那可是何苦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