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毓老师
(2011-03-31 10:09:38)
标签:
感怀 |
悼毓老师
台湾朋友来信说,毓老师去世了,享年106岁。我得知消息后,不禁黯然。尽管,尽管我们都知道他早已过了百龄。
毓老师“大隐隐于市”,在台湾私塾讲学六十年,“诲人不倦”,“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听过他讲课的不但有中国人,还有许多美国学者,其中不乏日后的大腕。当年在哥大图书馆孙中兴曾对我说,魏斐德还是他的“师兄”呢,那时我就知道了这一档事儿。
没想到,有一天我就见到了毓老师。那天我上班去,在原清朝海军部铁狮子胡同一号资料室前,只见一位老人出现在我的面前,身材高大健壮,留一部大白胡子,精神矍铄,威严又可亲。那一年,他已经80多岁了。随侍的则有他的学生“子贡”……
以后我只是通过他的学生,偶致问候。直到几年以前,我参加大清史《乾隆通纪》的写作,我才想到,有许多问题,我不是可以直接请教毓老师——前清的“亲王”,现在的“族长”?
于是我向大清史的领导请示,可不可以准我去台湾一趟?结果如何,不问可知(顺便说一句,我关于乾隆的稿子也未获通过)。
一次他的一位学生跟我说,毓老师打算收我当“第一个拜师的弟子”,我却愧不敢当。我的乾隆文稿,我对传统政治的种种看法,也不知道他老人家如何看法……
现在毓老师没有了,我还到台湾干什么去呢?
最了解毓老师的还是曾经听过他讲课的同学,且让我引用几段他们的文字吧:
我覺得自己受到太老師最大精神感召的地方有幾項,都是他一生的堅持:一是他的民族精神,對於中華文化的信仰;二是他的氣節和風骨,不做小人和走狗,不欺世盜名;三是他重視孝道;四、關心學生;五、注重實學,不是講講文章訓詁考據就了事,更不談空說無,而從日常生活中說理,鼓勵同學用世救世。五、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自強不息精神,總覺得要趕緊為別人或社會做事,不能片刻休息(孙中兴《從「老親王」到「太老師」》)。
拜讀您的“修史工作的不同路向”,我頗有感受。我想,毓老師來,您好好跟他磕頭拜師。以您對歷史的功力,再努力於中國思想的精髓,可成為大儒。歷朝歷代,總是政治師傅把持權力,但真正的力量卻是由一些默默工作的大儒傳下去的。大儒們未必得意於當代,甚至在後代很長一段時間也未必得意,但是,只要功夫深切著明,總將有益於中國以至於世界。我想,毓老師對您會針砭,不假辭色,但終究是會以您為榮的(尹)。
有一回上到《易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子曰:龍德而隱者,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而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毓老師忽然說:「我六十年就守這一爻!」
每回上完課,我走出公寓,胸腔之間總飽漲著一股氣,覺得自己有無限責任,必須趕緊努力,趕緊造福人群,甚至趕緊平天下,那股氣正是毓老師上課時所灌輸的,讀書人的責任感。我如今回想起來,總覺得倘若孔門弟子上課情景能再次重現的話,大概就和奉元書院的氛圍沒有太大差別,一樣是切磋以德,琢磨以道,激勵以天下為己任。換言之,毓老師其實就是和孔子同等氣象的人,同樣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博人以文,約人以禮,仰之彌高,鑽之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