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学生答卷,之三
(2010-10-06 09:35:13)
标签:
反行为 |
“反行为”概念的提出,具有“颠覆性”,把以往人们实为意识到的(甚至包括当事人)的一段历史过程展现在世人面前,具有重大的意义;“反行为”让人的思维得到扩展,在现实生活中,不单单农民存在反行为,许多方面都存在,例如学校、政府部门,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现实世界。(罗L)
中国人在心理上的性格都有“反行为”的因素,包括学生如何对待沉重的课业,商人如何“合理避税”,下级如何完成领导派给的任务,以及人们如何对待法律、政策、条文等等。由此我认为“反行为”这一提法是可以推广的,在所有人和人的关系中都可以有所体现。(何S)
无论从时间还是范围的角度,“反行为”都有很大的普适性,如高考中教育部门和学生“共谋”演出的(作弊)大戏;“反行为”甚至可以被看作生活的常态,因为所有的制度都是有漏洞的,就为“反行为”提供了人性的基础和制度土壤。(陈C)
补记:我在人民大学讲“农村包产到户改革及其深层因素”,已有好几年的时间,一开始是给研究生,后来改为本科生。2009期学生答卷带给我们最强烈的信息,就是:“反行为”类似于“潜规则”,应运用到所有方面。当时我正在准备法国高等研究院的访问,法国朋友安排第三讲的题目就是“反行为概念的扩展”(因此才有研究清代史的法兰西院士参加),这可以说是“不谋而合”了。我在那里就介绍了同学们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