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王凌
高王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916
  • 关注人气:3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学生答卷,之一

(2010-10-04 15:36:36)
标签:

反行为

“反行为”类似于“潜规则”

……问题在于,以前我国的农民真的具有这种与官方有意识互动的能力吗?关键在于(农民行为)的实际结果和其动因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关系;影响上(可能)是“建设性和破坏性”并存。“反行为”的改良性、缓慢性是不容置疑的……个人认为,要把反行为看成是民众向政府有意识的政治诉求来理解,还要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才行。所以说,高老师的“反行为”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历史超前性,目前这门学问一定意义上不受广泛重视也是较为合情合理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会真正大放异彩。(谢T

相对于那些“不好”的概念(弄虚作假、磨洋工等),具有过于强烈的道德预设,“反行为”则中性的多,可以指带农民群体中的诸多“潜规则”。相对于“弱者的武器”不断考察社会精英和地主阶级,“反行为”涉及农民、农民的精神生活。不但农民,其他社会群体也必然有“反行为”,如当代网民。(董Q

“反行为”是一个中国理论,也是一个社会学理论。“弱者的武器”是农民在压迫下的挣扎与呻吟,“反行为”可以比作看似平静的海面下的汹涌的暗流,可以达到自身的战略目的,其研究的意义,正在这里。反行为还是一门为人处事的哲学,用一种圆滑的手段,像太极一样,化暴戾于无形,然后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张ZQ

(弱势的一方)都有“经手权”,这大概是“反行为”能有效实行的前提,而强势的一方,无法直接进行管理,他们的要求即使已被承认,也会被打几个折扣。以柔克刚,水滴石穿,就是这种“反行为”的力量所在吧。如张作霖之对付日本人。(李CY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