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答卷24:

(2010-10-01 09:39:17)
标签:

反行为

谈谈我经历过的一些反行为

关于计划生育:我是超生的“二胎”,家在中原。我小的时候是计划生育执行的最严厉的时期,上面的人会不时地“突击”,突然造访。最好的应对措施无疑是“躲”了,但不一定躲在外边,而是在身边临时应付。在这个过程中,很少发现农民跟“查户口的”硬扛的,他们不怕“麻烦”,也不害怕。从结果来看,政府还是败给了农民(尽管在城里收效不错)——在我这个年龄段,我们村几乎没有是独生子女的。政府后来干脆妥了协——谁谁家交多少多少钱,给你们集中办户口。

关于交公粮(略)。

关于火葬:农民怎么应对呢?那就偷埋呗!先趁半夜人睡之时,约集本家兄弟把人埋了。等过阵儿风声过去了,再补办一个盛大的祭礼;有的直接先交了罚钱,照样土埋。据我所知,这几年村里走了好几个人,但没有一个是火葬的。后来听村民讲,又不强制火葬了。不知是不是政府对农民的“反抗”妥协了?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农民的这些反行为不一定都是“先进”的,但他们心中有自己的理儿,他们要为自己争取,我想,这就是中国农民的独特之处吧。,或许正如高老师所说……(王LN

佚史氏曰:本篇讲了几个很好的故事。各位同学,我们还需要很多很多详细具体的故事(当然不是为了“以量取胜”),——因为一项好的研究,按照我的法国朋友麦港的说法,首先就是要有一个“故事”,然后才是从这里得出你自己的“理论”(或曰“理”),——不过从同学的答卷来看,对“口述史”的误解还不少呢。须知,“当代史”与所谓“古代史”(历代王朝史)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能以“口述史”取证,而后者不能(总不能起乾隆皇帝于地下,向他提几个问题吧)。现在许多学者仍不明白此点,而偏偏遇到最难的“当代史”的挑战(其原因之一即学术性甚差,而处处皆有“成说”,不易逾越)。

就拿潘鸣啸的《失落的一代》(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10;我仅与他在法国高等研究院见过一面)来说,直截了当,不落俗套,不绕弯子,不上当受骗,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依赖口述史,有当事人(知青)的“指点”。否则,陷在当代史的无数量的文字史料里,如若“师心自用”,凭一己之“聪明才智”任意所之,那就不知道如何跳出来呢。

不过,就像许多有关“知青”的研究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知青始终对农民存在误解,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停在了表层,不了解农民有着他们的“反行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