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术之外亦须讲治术

(2008-11-27 14:34:09)
标签:

文化

                              心术之外亦须讲治术

    日前,政府提出四万亿人民币的一揽子“救市计划”,中央拿出的只有四分之一,所以这只能叫做一万亿计划(其余要地方和社会来出);其中,大量的“铁公鸡”(特别是数十个机场),跟“内需”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救市”如“救火”,问题就在眼下的两三个月,它却迟至两三年内逐步推行,那时“黄花菜”怕早也“凉”了!

    北京市则出台了关于“房市”的新方案,香港卫视称之为“轻描淡写”、“无关痛痒”。岂止如此,当天股市下降百分之三点六,其中与房屋建设有关的,就下降了百分之七!这样的方案,有还不如没有。马上就有人出来为它辩护:我们并不是为“救市”,因为房价还没有降到应该达到的那个“低点”!

    打个比方吧,假如有一高血压病人,这一天血压突然急降,高压从二百六降到一百八,一路下滑不止。医生却说,现在不能给药止降,因为它还没有达到正常点呢(如一百三)!试问:他凭什么说一百三才是科学的合理点(有这么个客观的标准吗)?而到那一时刻,才采取措施,还来得及吗?

    为了“扩大内需”,海外一些地方发放了“购物券”,但能买些什么呢,除了那些日常必需品之外?人在吃了头两三个馒头以后,还吃得下第四个吗?如果要讲经济有效,把力量使在关键所在,我以为,它不是别的,恰是占据国内投资百分之四十的“房屋建设”及相关行业(本来有同等地位的汽车业已经不行了)。

    “扩大内需”是一场“革命”(我已经说过),至少也是一场极深刻的“改革”。不是一些“小招小术”就能解决的。从八十年代以来,改革派就习惯于“投机取巧”(解释之一即改革的阻力特别大,这也是我讲包产到户课上学生的感触)、“贪小便宜”,使用这样那样一些个“技术手段”,绕开难点,但最终有一天,有许多问题是不能绕过去的。

    再回头看上一次经济会议,放着那么多的紧急的事情不谈,却讨论了一个“农村”—“土地”问题,而到眼下,有谁还提它们呢!希望下一次就不要再“忽悠”,玩什么“莫名其妙”的把戏了!

    “心术”之外须讲“治术”,在传统经世思想里,这两个部分是“一以贯之”,缺一不可的,如果只讲心性,而没有那些必要的“技术知识”(它也是一种“学问”),也是不行的。比如在我们熟悉的清代,不但拥有这样一批“技术官僚”,皇帝(从康熙到雍正到乾隆)本人,也成了他们的首脑和第一号专家(如水利和其他种种经济事务),他们所取得的成就都与此有关(特别是十八世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