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近几年的历史来看,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是失利的,笔者在《中国房地产调控失利其深层原因》一文中指出,政府的许多打压政策是违背市场规律来行事的,政府内部,特别是地方政府操作的不规范,执行力度不到位,地方霸道、权钱交易、猫腻交易,官商勾结导致了房价越调越高,给广大受众帮倒忙。
上文已对房地产行业中的土地一级市场调控失利进行分析,本文再对有关导致房价调控失利其它内在因素再作进一步阐述。
严控房企银行信贷反而加重了购房者的负担
宏观调控中的一大手段,那就是严控开发企业向银行进行项目贷款,要求企业自由资金必须到达35%以上,在执行过程中,银行对开发企业实际掌握在自由资金的40%以上。在07
年下半年里更是掌控的严厉,银行已是谈房色变,只要是房地产企业贷款不管条件如何,一律拒绝。
从央行的本意来说对开发企业的高要求是严控信贷风险,防止新一轮的房地产贷款的坏账、呆账的再次大量出现,关键是为了抑止货币流动性过剩。但信贷政策是突发性的,在广大中小房地产企获取土地之前没有此政策的限制,在操作过程中,一下子银行大门对他们紧闭,造成大量企业束手无策。
中国一般的中小房企的融资渠道是很狭窄的,又上不了市。于是造成企业要么闲置土地,无奈增加财务成本;要么积极地多渠道的民间融资,以高昂的融资成本,挽救企业的危机。民间融资市场的年利率,30%已是最低平均利率了,此潜规则行情还在不断攀升。对此政策造成三苦,苦了房地产企业、苦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获取,更是苦了广大购房者,房地产企业把高昂的融资成本转嫁在房价里,使得房价不断推高。
某些地方规定与通知的推广对调控起到了反作用
地方政府的一些行政规定与通知,不是按照市场规律来制定的,某些领导层的主观意志,对房价的调控起到了反作用。
上海自2004年3月发明了网上备案制,并由建设部在全国70个一、二线城市实行推广后,从而在整个宏观调控中起到了使房价推波助澜作用,是近几年来房价失控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这样说,这是因为网上备案制方案的本身存在严重缺陷。市场本来是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则在营运,制度的推行把开发商的商业秘密完全裸露在受众面前,开发企业为了规避这一制度带来的负面因素,避免反复撤单造成被曝光。于是,在申领预售证时就一次性标高房价,这种标价在网上公布后,看到的不仅仅是购房者,还有自己同业的竞争对手。于是同一区域的房产商不甘示弱,变本加厉复制效仿,多米诺效应的恶性循环就此产生。每一个项目的价格本来是供需双方按照市场价来决定的,网上备案制的产生,反而起到了群羊模仿的作用,一发不可收。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网上备案制实行的当年年底,对推广者的上海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房价飙升了50%。
对老百姓保障性住房的实行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
对于经济适用房、中低价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提出,并不是政府在最近才发明的新名词,实际上在此之前早已提出并实行过。然而回过头来看,其效应是有目共睹的。
例如,上海在05年上半年曾提出过两个一千万工程。(即新开工配套商品房1000万平方米、中低价普通商品房1000万平方米),争取实现可预售面积2000万平方米。并立入政府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的实事之中,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向老百姓也广而告之,当时以为房价均价就此开始掉头了。然而匆忙的决定在实施的当年就夭折了,并与年底在媒体进行封杀,不再报道。
为何一件原本是好事而不坚决贯彻到底呢?其原因是定位的错误,政府的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再加上两个一千万工程由于地处远郊,交通,配套设施都跟不上,提出的措施也就变为了口号。
我们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政府要以科学观、发展观的胸怀来正确对待,要真正面对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来多办实事,把民生地产作为中国房地产的长期发展目标来有序推进,加大保障性住房的财政投入力度,并让各类大中型房地产企业责无旁贷的担当起历史使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