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存在的问题
1、忽视对孩子求是精神的培养
有家长说,他家的孩子小时候学习特别好,越往上念越不行,到了高中退到中下等了,问是怎么回事?
你家孩子小时候学习好,是你家抓得紧。你家孩子学习课本知识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在玩儿。你家孩子学习课本知识,提高了学习成绩。别人家孩子通过玩儿促进了大脑的生长发育,增强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求是”能力。所以,你家孩子学习没有后劲儿,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有后劲儿。说得通俗一点,你家孩子是“笨鸟先飞”。你家“先飞了”自然就飞到前面去了。但是,由于你家孩子在大脑快速生长发育的时候没有好好的玩儿,把时间都用到学功课上了,大脑没有受到良好的刺激,没有得到良好的生长发育,所以头脑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好使,会越飞越没劲儿。别人家的孩子呢?通过玩儿刺激了大脑,使大脑得到了良好的生长发育,脑力好,学习能力强。这种人后劲儿大,越往后念劲儿越大,成绩越好。许多家长不懂得这个道理,抓不到点子上。
有的家长教育孩子“一切为了升学”,把升入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当成了教育孩子的唯一目的,只把眼睛盯在孩子学习课本知识上。孩子周一至周五在学校学了,周六周日还要到校外办的数学班、语文班、英语班学习。家长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只要成绩好就一好百好。
我不是说把升学作为教育目标有什么不好,是觉得家长的着眼点不全面。要想孩子的学习好、将来能考上重点学校,应该在培养孩子的勤奋、求是、创新、自尊、自信、负责、宽容的品质上下功夫,只围着升学考试的那几门课程学来学去效果并不会好。
好奇心、求知欲和求是精神是深刻理解事物的动力,也是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的动力。学习课本知识把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全占去了,弄得孩子没有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没有时间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求是精神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提高,会对孩子的学习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2、磨灭孩子的求实精神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说,她读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对新的东西不感兴趣,不愿意去尝试,问该怎么办。
孩子生下来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求是精神。这是孩子的天性。遗憾的是,孩子的这些天性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家长磨灭了。这就是孩子对新的东西不感兴趣,不愿意尝试的原因。要想孩子对新东西感兴趣,愿意尝试新东西,就得保护、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求是精神,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使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求是精神不断地发扬光大。
为了说清楚问题,下面讲了几个事例。
事例1:黄
灯 没 用 为 什 要 有
呀
两岁多的郝雯问妈妈铁道旁的信号灯是干什么用的。妈妈告诉她:“绿灯亮了允许火车往前走,如果红灯亮了火车就不能往前走了,这叫绿灯行,红灯停。”
郝雯说:“黄灯亮了怎么办呀?”
妈妈没有注意到还有黄灯,反问说:“哪有黄灯呀?”娘俩正说着,黄色信号灯突然亮了,妈妈才注意到了还有黄色信号灯。妈妈见黄灯亮了火车的运行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就对郝雯说:“黄灯没什么用。”
郝雯不解地问:“黄灯没用为什么有呀?”
妈妈说:“有用没用关系不大,咱们回家吧。”说完领郝雯回家了。
事例2:问 那
么 多 干 什
么
郝雯块三岁的时候看到一辆夏利轿车的前部发动机盖板上有两个黑色的小东西,问妈妈那两个黑色的小东西是干什么用的。那两个黑色的小东西挺小,看上去很不起眼,开始妈妈不知道郝雯问的是什么,后来经过郝雯指点才弄清楚。
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上,有时会蒙上灰尘影响司机的视线。郝雯问的那两个黑色的小东西就是为了清除挡风玻璃上的灰尘装设的。当挡风玻璃上的灰尘多了,先从那两个小东西里往挡风玻璃上喷水,然后再开动雨刮器刮,一边喷水一边刮,就把挡风玻璃上的灰尘洗刷掉了。郝雯的妈妈不知道那两个黑色的小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就信口对孩子说:“那两个小东西没有什么用。”
郝雯对妈妈的回答并不满意,对妈妈说:“没用为什么要有呀?”
妈妈有点儿不耐烦地对郝雯说:“说没用就是没用呗,问那么多干什么!”说完,拉着郝雯离开那辆夏利轿车到别的地方去了。郝雯对此很不情愿,不时地回头望望那辆没有弄懂的夏利车。
事例3:不
能 问 就 是 不 能
问
郝雯块四岁的时候看见邻居张姨的肚子小了,对妈妈说:“妈妈,张姨的肚子为什么小了呀?”
妈妈说:“你没看见张姨家多了一个小弟弟吗?张姨生了小弟弟肚子就小了呗。”
郝雯很聪明,领悟到小弟弟是从张姨肚子里生出来的,接着对妈妈说:“小弟弟是怎么进到张姨的肚子里去的呀?”
妈妈听了,不高兴地说:“不能问这样的问题。”
郝雯不解地问:“为什么不能问这样的问题呀?”
妈妈说:“不能问就是不能问,哪来的那么为什么呀!”
郝雯对妈妈的话不理解,过了一会儿,又对妈妈说:“张姨怎么生的小弟弟呀?”
妈妈说:“叫你不能问就是不能问,再问,看我非打你不可!”说着举起右手做出了要打的姿态。郝雯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更没有料到妈妈会如此凶狠地对待自己,结果连委屈带害怕,哭了。
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多了,时间长了,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求是精神就被磨灭了,对新鲜的东西就不会感兴趣了。
事例4:你 是 大 学 教 授 还 不 知 道
啊
常贺两岁多的时候也问过“黄灯是干什么用的”。常启先生说:“爷爷不知道黄灯是干什么用的。”
常贺听了爷爷的话,对爷爷说:“你是大学教授还不知道啊?”
常启先生说:“大学教授不是什么都知道,你看,爷爷就不知道这黄色信号灯是干什么用的。”
常贺听了爷爷的话很失望,对爷爷说:“不知道怎么办呀?”
常启先生认真地对常贺说:“不知道,找知道的人问呀。”
常贺说:“找谁问呀?”
常启先生说:“爷爷现在也不知道找谁问,我想好了再告诉你。”
祖孙俩回到家里,奶奶已经做好了晚饭,常启先生和常贺洗了手就吃起晚饭来。吃过晚饭,常贺来到常启先生的房间对爷爷说:“爷爷,你问了黄灯吗?”常启先生听到常贺问起黄色信号灯的事,一时犯了愁,不知道该找谁问。经过一番的思考,常启先生觉得这事儿应该问铁路电务段,于是拨通了114查号台,问到了铁路电务段的电话号码,给电务段打通了电话,问清楚了黄色信号灯的用途。原来铁路上的黄色信号灯起警示作用,是指示火车慢行的。知道了黄灯是干什么用的,常贺非常高兴,对爷爷说:“爷爷,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常启先生说:“你没看见爷爷打电话问吗?”
接着,常启先生详细地向常贺讲述了问清楚的经过。常启先生这样做,既保护了孙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教了孙子处理问题的方法。
事例5:找
司 机 师 傅 问
问
常贺三岁的时候也问过“夏利轿车前部发动机盖板上那两个黑色的小东西是干什么用的”,也把常启先生问住了。常启先生对孙子说:“爷爷不知道,咱们打辆夏利出租车找司机师傅问问。”
于是,常启先生打了一辆夏利出租车。常启先生和常贺上了出租车就问起了司机师傅。司机师傅不但讲清楚了“那两个黑色小东西”的用途,还给他们祖孙俩作了演示。常贺看了喷水和雨刮器的协调动作,非常高兴,还发出了笑声音。
事例6:四 年 想
明 白 一 个 问
题
常贺三岁的时候,对爷爷说:“爷爷,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呀?”
常启先生说:“你是妈妈生的呀。”
常贺说:“我知道是妈妈生的。我想知道我是从(妈妈)哪儿生出来的。”
常启先生说:“爷爷不知道。”
常贺对爷爷的回答很不满意,也没有往下追问。接着又问:“我是怎么进到妈妈肚子里去的呀?”
常启先生说:“爷爷不知道,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常贺说:“你已经长大了为什么不知道呀?”
常启先生说:“爷爷是老头子了,胡涂了,不知道了。”
常贺听了爷爷的话,哭了,很伤心地对爷爷说:“爷爷不是老头子,爷爷不胡涂。”这件事就这样叉过去了。
后来,常贺去了美国跟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在常贺快七岁的时候,奶奶到美国探亲,常贺很神秘地对奶奶说:“奶奶,我知道我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了。”这使奶奶感到十分惊讶,因为这已经是四年前的事情了。奶奶故意问他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常贺说:“我是从妈妈的肚脐眼儿生出来的。”
奶奶说:“为什么不是从屁眼儿生出来的呢?”
常贺说:“屁眼儿是拉屎的,不能生孩子。”
常启先生也没有想到他对常贺说的“爷爷不知道,你长大了就知道了。”这件事过去了四年了,常贺还在探讨。
我觉得不在于孩子想得对不对,在于常启先生的教育方法给了孩子一个思索问题的空间,使孩子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常贺三岁时提出的问题,到了七岁还再想,而且想出了答案(不管对不对,对孩子来说,确实是一个答案)。孩子能把一个问题思考好几年,是常启先生一家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求是精神的结果。孩子一旦把求是精神升华和内化成为自己的素质,家长就用不着操心孩子对新东西不感兴趣、不愿意尝试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