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章  四、求是 -- 探求真知的利器(1)

(2010-04-27 22:22:01)
标签:

探求

利器

教育

真知

求是

求实

分类: 家庭教育

 

四、求是--探求真知的利器

 

    “求是”是求索真知,是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是研究事物为什么是这样子的,是深刻理解事物和创新的基础。简单地说,求是就是问为什么、研究为什么、解决为什么,是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说起求是会有许多人联想起“求实”。“求实”是研究、探求事物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子的,是解决“是什么”的,所解决的是“知其然”。求是是解决“为什么”的,所解决的是“所以然”。求是和求实是含义相差甚远的两个词。为了说明求实和求是的不同,下面举一个事例。

 

事例:求 苹 果 之 实 和 之 是

 

    李某到商店买苹果。苹果是装在箱子里的,李某看不见苹果是什么样子的,于是就问售货员:“(箱里的)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售货员告诉他苹果是红色的。问“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就是“求实”,“求”苹果的颜色之“实”。如果有人研究苹果为什么是红色的,这个人所作的就是“求是”,“求”苹果为是什么红色的之“是”。一个知道苹果是红色的人,不一定知道苹果为什么是红色的。一个知道苹果为什么是红色的人,肯定知道苹果是红色的。这说明,“求是”包括“求实”,比“求实”高一个层次。这也是我为什么没有把求实作为基础家庭教育目标的原因。

 

   一)、求是探求真知的利器 

    家长都希望孩子聪明,学习好,长大了能成就大事业,……。孩子聪明、学习好、能成就大事业,……的一个必备条件是有求是精神。求是是探求真知的利器。有了求是精神,就善于求索真知,就能搞清事物内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就能搞清楚事物为什么是这样子的。这样的人,做学生能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学习会好;做员工能深刻理解所从事的工作,工作会出色;做老板能深刻了解市场,生意会红火;做领导能抓住要领,业绩会卓著;……。

    相反,一个没有求是精神的人,不善于求索真知,对事物不求甚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人,做学生不能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学习不会好,就是好也是表面上的,经不起大考(如高考、高级竞赛等);做员工不能深刻理解所从事的工作,不会有出色的业绩;做老板不能深刻了解市场,生意不会红火;做领导抓不住要领,业绩不会卓著;……。所以,家长要想孩子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能够更多地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就要教育孩子求是。

为了使读者对此有深刻的理解,下面举几个事例。

 

事例1:为 什 么 一 闭 上 书 就 忘

 

    有一名中学生对常启先生说,他“打开书一看,都明白,闭上书之后就什么都忘了,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 问常启先生是什么原因。常启先生问他:“你明白什么了?” 他说他都看明白了。常启先生写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给他看,问他是否看懂了。他说看懂了。常启先生请他讲一讲。他画了图3-1所示的这个三角形,还写了∠a +∠b + ∠c = 180°。常启先生问他:“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什么等于180°呢?” 他说:“不知道。”这说明他只知道了“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是他为什么“一看就明白,一闭上书就忘” 的原因。常启先生对他说:“学习,不但要用眼看,更要用心想。用眼看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用心想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用心想了才能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记得结实。你现在应该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你回去想,想明白了再来告诉我。”这位中学生听了常启先生的话,用他学过的知识把 “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什么等于180度”证明了一遍。他说:“这样证明了一遍之后,记得就结实了。”后来,这位中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了“问为什么”和“弄清楚为什么”的习惯,成绩上升得很快;再后来,这位中学生考上了很不错的大学。

 

事例2:不 允 许 照 着 书 念 问 题

 

    常启先生做学生时有不明白的问题从来不轻易地去问老师,都是经过认真思考,实在弄不明白了才去问老师的,他对于“求是”有着深刻的体会。常启先生当了大学老师之后,给学生答疑时对学生有一个要求:不许照着书念问题,必须离开书用自己的话把问题说出来,离开书和他讨论问题。开始,学生对他的这种答疑的方式很不适应。常启先生对学生说:“一个学生如果离开了书说不清楚你要问的问题,说明你对所问的问题没有进行过认真地思考。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来问老师,如果老师立即告诉你,你很快就弄明白了。这样,看起来是好事,你高兴,我也省事,但对你是没有好处的,因为你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明白了,明白得快,忘得也快。经过认真思考,想了又想,实在弄不明白了,再来问老师,问题就在你的脑袋里了,就可以离开书和老师面对面的讨论问题了,老师稍一点拨你就明白了。一个问题怎么才算掌握了呢?离开书能和他人讨论才算掌握了;如果离开了书说不清楚,说明你还没有掌握这个问题。一个问题怎么才算弄懂了呢?能离开书讲给别人,能离开书同别人辩论清楚,就是弄懂了。”

 

事例3:管 子 为 什 么 是 弯 的

 

    常启先生刚到大学时,从农村到大城市,看什么都觉得新鲜。一次小便时,看见小便池下面往下流水的管子不是直的,而是弯曲的,于是他就问自己“这管子为什么是弯的呢?”他想了好久,提出了多种解释,还请教了工人师傅,后来他弄清楚了其中的原因。其实,读者留心一下你家的洗碗池、洗脸池往下流水的管子和小便池往下流水的管子一样,肯定也是弯曲的。这个弯曲起水封作用。图3-2是水封的原理示意图。在洗碗池里洗过碗之后,要把洗碗水放到下水道去。下水道里流的是污水,有难闻的气体和细菌。如果把从洗碗池往下流水的管子做成直的,下水道里难闻的气体和细菌就会通过“直的管道”冒到厨房里来,很不卫生。把往下流水的管子做成弯曲的,可以在水管的U形弯曲处存住水,把下水道和厨房隔开。这样,洗过碗的脏水可以流到下水道去,下水道里难闻的气体和细菌却不会冒到厨房里来。用U形弯曲水管盛住水,封住了下水道的气体通到厨房的通路,所以叫做“水封”。

    有的读者可能会说:“研究这有什么用阿!不是瞎耽误工夫吗?”表面上看弄清楚上面这事儿是没有多大的用处。可是这种“好问为什么”和“好解决为什么”的“求是”精神对学习和工作却是大有用处的,“求是”用在学习上会学得深入扎实,取得好成绩;用在工作上,会做出出色的业绩,而“求是”精神是通过对日常小事求是养成的。

 

事例4:听 课,记 笔 记,复习

 

    常启先生上学时听课不像其他同学那样不停地记笔记,把老师讲的全记下来。他上课时全神贯注地听讲,很少记笔记,只记标题和没听懂的。记标题是为了记下老师讲了什么,记没听懂的是为了课后复习。常启先生复习也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他不是按部就班地从头到尾把老师讲过的内容看一遍,而是专门研究那些课堂上没有听懂的问题,以“没有听懂的问题”为纲进行复习。把那些课堂上没有听懂的问题弄明白之后,就把如何理解的写在纸上,贴到教材上。这样复习,既抓住了重点又照顾了一般,是真正地用脑筋学习。到期末考试时,常启先生只是翻翻书,看看他记的笔记和贴在教材上的那些“纸”就行了。看起来常启先生学习不怎么用功,可学习成绩却是全班最好的。这其中的的原因之一,是他善于“求是”。常启先生把他的这种学习方法传给了他的两个孩子,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都很优秀。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勤学好问”。“勤学好问”中的“学”和“问”都很重要,但关键是“问”。一个只会比猫画虎照抄照搬,提不出为什么、不会研究为什么的人,做学生学习成绩是不会太好的,工作后也不会有创造性业绩。靠死记硬背的学生在学校考试时成绩也许还不错,但到了高考往往就不行了,因为靠死记硬背只是记了“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高考时考题稍有变化就答不上来了。所以,家长一定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多问为什么,弄清楚为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