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行走·甘河遇仙橋

标签:
鄠邑遇仙桥钟馗王重阳唐人 |
分类: 任宗权道长论道 |

天下修道,終南為冠。千峰疊翠,景色幽美,故唐人王貞白有詩曰:
終朝異五嶽,列翠滿長安。地去搜揚近,人謀隱遁難。
水穿諸苑過,雪照一城寒。為問紅塵裏,誰同駐馬看。
終南山多洞天,多神仙,世人何不羡慕哉?鄠邑祖庵鎮,有古重陽萬壽宮,後院有靜室三間,隱者之精舍,辟穀之圜堂。實乃非人勿擾,非請勿入之處。非與住持交好,何能入室升堂?午齋後,約三四個君子,撫琴低吟,煮茶品茗談天說地。茶過三巡,言及終南多神仙,而鄠邑多全真聖跡。
細思重陽祖師,年方四十六時,任甘河酒監,頗不得意,隱居終南劉蔣村,醉中度日,石橋遇仙,,得真言五篇,修真口訣。乃拋妻棄子,築活死人墓,清修大道,何等不凡?與陳會長語,其乃以手置額曰:近年鄠邑鄉村改造,清理淤泥,發現甘河遇仙橋,吾等不妨一探?
言落意起,乃去茶整衣,關閘卸爐,攜友呼眾,駕車前往。去鄠邑重陽宮15華里,有一石拱橋,眾人下車觀之。陳會長言,此乃遇仙橋,重陽祖師得真言之處,橋下乃古甘河也。橋西乃古甘河鎮,清末甘河改道,石橋掩埋。幾度滄桑,直至近年鄉村改造,除去泥土,乃現石橋,雖經歲月,然聖跡尚且完整,實為萬幸。陳會長言,文物部門通告,此元代石拱橋,西府現今保存最為完好者也。
吾觀此橋,東西走向,三孔石拱。中孔大而邊孔小, 石條砌築,整齊勻稱。每孔上方,浮雕獸面,兩邊裝飾荷花、蓮蓬、牡丹各類花卉,對稱美觀,構圖嚴謹。四雕龍頭,鑲嵌於孔間。橋面亦用石條鋪砌,已經修復,新築圍欄防護,通行無阻。橋下綠水蕩漾,紅色鯉魚,自由遊動。龍頭高仰,似訴昔日輝煌。
吾考夫甘河故地,乃關中名鎮,其史久矣。六千年前新石器母系氏族村落,星棋布羅,甘河、坳宇、東侯遺址可為佐證。夏啟伐有扈,大戰於甘河。周時驛道,東達灃鎬,西通收眉,西漢察蜀驛道,東漢眉塢峙高臺官道,漢唐絲路南道,皆從此通過,乃國之軸心幹道。
又考甘河建鎮,已1400餘載。《周至縣誌)載:“北周武帝時,周至縣塌移於戶縣甘河一帶。”此言或為甘河建鎮之始。宋仁宗天聖六年,中有書門下牒“永興戶縣甘河鎮”碑石。鎮東側自南向北,有甘水流過。遇仙橋橫跨河上,本名“甘河橋”,因王重陽祖師遇仙得道之地,故名“遇仙桥”。《蜀道驛程記》言“自遇仙橋至赤水橋,浦樹山煙,應接不暇,漁川江村諸原之水,北流入渭”。按《道藏·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言:
是年六月,師醉於甘河鎮,會二人被髪披氈,其年貌同一,師訝之,從而懇請。其人徐曰:此子可教。因授其修真口訣,時年四十有八,故遇師詩曰:四旬八上始遭逢,口訣傳來便有功。其所遇者,蓋唐純陽子呂仙翁之化身也。五年中秋,再遇於醴泉,師趨拜之,眾笑曰:言是害風,安得識真仙耶?其人邀師飲,師問其鄉聞年姓,答曰:濮州人,年二十二。而不告其姓。留秘語五篇,令師讀畢焚之,且曰:速去束海投譚捉馬。已而俄失所在。師乃捐棄妻學,送次女於姻家,竟委而去。
《七真史傳》稱此橋名曰萬緣橋。又據清蔣廷錫等所編《古今圖書集成》第101冊“西安府關渠考”及龐文中《重修周至縣誌》卷一“地理”記載: 金正隆四年
(1159年),王重陽祖師在此遇仙,得道後改稱遇仙橋。清朝末年,河道東移,遇仙橋廢棄,漸被埋沒淤泥下,世人罕知。1987年於遇仙橋旁出土王重陽明代石雕像,雕像栩栩如生,重陽祖師端坐正中,兩書童立左右。重陽祖師仙風道骨,氣宇軒昂。或言,觀其髮型及服飾,疑為重陽祖師與孫不二馬丹陽夫婦。祖師像座底,刻“大明正德七年造”七字。村民供奉於橋東北小廟,今考古此廟,本遇仙宮遺址,史載元窩闊臺汗滅金後,戊戌(1238年)夏,洞真子于真人住持終南山重陽萬壽宮事,為光大祖師遇仙事蹟,於甘河鎮築“遇仙宮”。其宮坐北朝南,左右對稱,山門、遇仙亭、龍虎殿、三清殿、玉皇樓、仙蛻園、塔林等建築,皆毀於清代。1999年,考古工作者清理淤泥,發現甘河遇仙橋遗址。2003年9月24日,遇仙橋及石造像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遇仙橋旁一石碑,其額篆書陰刻“終南山重陽遇仙宮于真人”,乃全真洞真真人于善慶道行碑也。陳會長言,此乃2011年6月19日,村東修建洪濟橋,橋墩之下,發現此碑。按《玄門掌教真人墓誌》載:為彰大師仙跡,至元二十九年(1292),孫真人奉詔重修甘河重陽遇仙橋,元明善奉詔制碑文。由此可知該橋於元·至元二十九年重修。古人東去帝京長安,西赴隴蜀,甘河乃惟一津梁,後因甘水改道,石桥廢棄,终被掩埋。然七百餘年,橋體完整,堅固如初。遇仙橋与石造像,被陝西省人民政府于2003年9月24日公佈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
石桥仍在,仙人飘渺。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地方还是这个地方,仙人何处?讓人無限遐想。重阳祖师醉酒仙桥,慨然入道,何等決絕?於祖庵植四顆海棠,似已預知,四海之內,大道流行!
一行四人,默立片刻,將離之時,忽然见道旁立一碑,其上曰“鍾馗故里”,吾為驚歎。陳會長言:鍾馗乃唐初長安終南山北麓阿姑泉石井鎮人氏,即鄠邑甘河鎮也。鍾馗,姓鐘名馗字正南,其豹頭環眼,鐵面虯鬢,相貌奇異,才華橫溢,滿腹經綸。正氣浩然,剛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膽相照。道教稱其“賜福鎮宅聖君”。玄宗先天元年八月初四,赴長安應試,作《瀛州待宴》五篇,主考譽稱“奇才”,取為貢士之首。殿試時,奸相盧杞以貌取人,迭進讒言,狀元落選。一怒之下,頭撞殿柱而死,震驚朝野。以狀元葬之。閻羅封其“鬼王”,賜以官印、牙笏、魁星筆、功德簿、青鋒七星斬妖劍、金鞭金鐧,專職斬妖捉鬼。明皇夢中聞其言:“吾乃終南山下阿福泉進士鍾馗也,貌異狀元落選憤亡,因念皇恩,誓與陛下除盡天下之妖孽。”乃詔畫師吳道子按夢境繪《鍾馗捉鬼圖》,批告天下,以祛邪魅佑平安。
上車離開時,忽然想唐·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一詩曰: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貴文子山幽清君染汙瞎道人完成于大马吉隆坡
癸卯年三月初七日完稿於武漢東湖大道觀清君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