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时的拜年回忆!

(2008-02-07 14:38:00)
标签:

除夕

春节

过年

随笔

感悟

生活

婚姻

家庭

 
    昨天大年三十夜的早上,趁着艳阳,我独自上山看景,独自去海边溜达。
    喜庆的音乐充满着岛城大街小巷,大红灯笼高高挂,迎春的横幅迎风拂曳。四下望去,尽是张灯结彩。然而沙子口街上的行人却不多,就是在人流相对集中的石老人观光园,今天也没几个人,很疏落。莫非因为这是早晨,行人都不多的缘故?又或者是因为辞旧岁迎新年,大家都要在家忙碌?
    不管是不是这样,有一样事情我是体会很深刻的--现在的年不如从前,缺乏气氛。或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城市里的人们没有农村里的乡亲有人情味,更不注重传统节日。
    这一切,不禁让我想起儿时在老家过的一次新年。那一年的春节,天气晴朗,黄昏的天空的镶着彩霞。家家户户的门前都帖着彩纸或者门神,春联。小孩子早穿上了新衣,在嬉戏,大人们杀鸡宰鸭,准备着新年的来临。
    夜黑下来的时候,锣鼓声在小城中传开了。我被声音吸引,跑了过去。只见我邻居家的大哥在那一个劲的击打着锣鼓,旁边还有一些小孩儿敲着大锣,小锣,大铙,小铙等传统乐器。我很兴致的也跟着耍起来,后来几个年龄稍微比较大的男青年抬起锣鼓,我提着小锣,跟着这支临时组织的“乐队”,挨家挨户去拜年。锣鼓带头,走到谁家就在谁家门前一阵子猛击,咚隆咚隆,到底是什么曲子,我不知道,但有一定的节奏感(实际上我认为是无曲乱打,因为打鼓的是比我大几岁的邻家大哥,据我知道的情况来看,大哥还不知道什么曲子不曲子的东西),我们这些 “配角”,就是隔三岔五演奏一下。听见锣鼓声的那家人,就会走出家门,点燃鞭炮,噼里啪啦。有些人家鞭炮多一些,有些少一些。我大哥总爱喊:“还有没有?”
    大多数情况下,被拜年的那户人家都是很大声传出话来,“还有,还有!”,接着就走出门,给打锣鼓那个人一个红包。(可能是因为打锣鼓最辛苦,没两下就会汗流浃背。)我们在自己巷子里拜完年,又趁着兴致到临近的巷子拜年,这样忙呼了一晚,大家都很累了。最后一起回到家里,跟在“乐队”后边的,通常有好几个巷的小孩,他们就一直跟在后边,直到散伙。那一晚,除了跟大伙热闹的喜悦,我还分得二元钱。
    那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而那场景如同发生在昨天一样,给我的印象是那么深刻。现在的拜年显得很枯燥无味,送礼,吃饭,侃侃。千篇一律,把我们中华传统最隆重的节日给格式化了,很多有特色,有内涵的庆祝仪式都丢光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社会在进步,旧时的东西,有些我们要屏弃,然而有些优秀的东西,却是很值得我们保留的。当然,有些地方也有些有特色的庆祝新年方式,像千人太极表演,扭秧歌等等值得发扬。而事实上很多传统的东西我们在遗忘,就怕几百年后,或者甚至几十年后,我国的传统春节连西方圣诞节情人节都不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除夕随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