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福·心瑜伽》231-240(于伽主讲)

(2018-12-18 15:12:20)
标签:

杂谈

231、苏格拉底认为,人类比起“活着”,更应该重视和正确认识“好好活着”这一概念。好好活着就要幸福。

232、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幸福是所有人所追求的目标;其特征便是幸福本身即为人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幸福不会成为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 换句话说,追求幸福的行为本身即是至善,是一种自足并且永远的状态。而相反,通过实际生活中具体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快乐则是缺乏安定性和永久性的。

233、伊比鸠鲁学派认同“幸福即是获得快乐的行为”等快乐主义。但伊比鸠鲁自己也曾说过,现代人随心所欲的单纯地追求享乐地行为并非快乐主义的一种。伊比鸠鲁将“感官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分开考量。前者只是生物皆有的共通的反应、而人类或者贤者追求的幸福应当基于精神的快乐,即宁静。宁静,即为平静之心,不受任何苦痛和困惑影响的精神安定的状态。瑜伽的精髓是宁静。

234、在希腊化时期的幸福论的研究中,经常会对比这两种学说。一般将斯多葛主义称为“禁欲主义”,伊比鸠鲁学派的学说称为“快乐主义”。然而,两学说在追求心灵的平稳、安定的方面上相当一致。“这两派双方都讲究尽可能地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并认为只在内心安定以及自足时才有追求并实现幸福的可能性”。

235、将如何控制和面对欲望,以及幸福论,作为中心课题,是斯多葛主义的“禁欲主义”和伊比鸠鲁学派的“快乐主义”这两派学说的共同点。“在这一点中,两派学说与佛教中从苦难的源头——“执著心(渴望)”中解脱出来,追求并领悟涅槃寂静之心境的想法相一致。所以脱离执著心就能幸福。

236、快乐就是不存在不快乐。它是我们没有幻想和干扰的休眠状态。快乐是你的默认状态。

237、尽管成功不能通向快乐,但快乐确实能够助力成功。然而,俗世中我们还是要把追求成功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

238、生活不会捉弄人,只是有时会给你出些难题而已。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总是有两个选择:或是一味痛苦,或是尽我们所能地接受疼痛、放弃痛苦。尽我们所能地接受疼痛、放弃痛苦就是接近快乐。

239、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一书说写道:“幸福最重要的立足点,就是对人、对物的友善的关切。”一个自私的人不会幸福。

240、爱是促进共同幸福的手段,是真正快乐的重要因素之一,把自我禁锢起来的人,会错失掉人生中很多美好的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