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哈他瑜伽之光》第八讲(第三节)
5月16日21:00-21:20
主题与作业:
1、清胃法的意义
2、《瑜伽经》关于人贪生怕死的经文?
3、人为什么贪生怕死
4、克服贪生怕死的方法
推荐阅读:
《西藏生死书》
《挪威的森林》
十八、清胃法
《哈他瑜珈之光》(于伽英文譯本)2.38:
By carrying the Apana Vayuup to the throat, the food, etc., in the stomach are vomited, By degrees, the system of Nadis (Sankhini) becomes known. This is called in Hatha as Gaja Karani.通過下行氣上提到喉部,把胃中的食物等吐出去,漸漸地經絡系統被知曉。在哈他瑜伽里這被稱為清胃法。
清胃法是第七种清洁法
清胃法(Gaja Karani)Gaja是大象,Karani是实行、动作,也就是大象反刍行为。
反刍是指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在胃中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反刍动物就是有是有反刍这种消化方式的动物。通常是一些食草动物,因为植物的纤维是比较难消化的。反刍动物采食一般比较匆忙,特别是粗饲料,大部分未经充分咀嚼就吞咽进入瘤胃,经过瘤胃浸泡和软化一段时间后,食物经逆呕重新回到口腔,经过再咀嚼,再次混入唾液并再吞咽进入瘤胃的过程。
经文没有介绍方法,用手指抠喉咙引起呕吐。
功效:把不洁食物、不消化之物吐出;使经脉和脉轮顺畅。
吐完可以喝点热汤或热粥以保护胃气
1、呕吐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对其发生的原因,论述甚详。《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2、《金匮要略》对呕吐的脉证治疗阐述详尽,而且认识到呕吐有时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的反应。如“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治疗呕吐:用力按摩“内关穴”。内关穴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就是用自己的3根手指横着量)处。
十九、直面死亡
《哈他瑜珈之光》(于伽英文譯本)2.39:
Brahma and other Devas were always engaged in the exercise of Pranayama, and, by means of it, got rid of the fear of death. Therefore, one should practice pranayama regularly.梵天和其他諸神常常投入呼吸控制的練習,並且借助它,擺脫了對死亡的恐懼。所以,一個人應該有規律地練習調息。
《哈他瑜珈之光》(于伽英文譯本)2.40:
So long as the breath is restrained in the body, so long as the mind is undisturbed, and so long as the gaze is fixed between the eyebrows, there is no fear from Death.只要氣息被控制在體內,只要心念不被干擾;只要凝視固定在眉心之間,就不會懼怕死亡。
《瑜伽经》(于伽梵文譯本)2.3:
अविद्यास्मितारागद्वेषाभिनिवेशाः पञ्च क्लेशाः॥३॥
Avidyāsmitā rāga dveṣābhiniveśāḥ kleśāḥ||3||
無明(avidyā),我慢(asmitā),執著(rāga),嗔恨(dveṣa)和貪生(abhiniveśāḥ)構成苦惱(kleśāḥ)。
《瑜伽经》(于伽梵文譯本)2.9:
स्वरसवाही विदुषोऽपि तथारूढोऽभिनिवेशः॥९॥
Svarasavāhī viduṣo'pi tathārūḍho'bhiniveśaḥ||9||
天生的 (svarasavāhī) 恐懼死亡(abhiniveśaḥ) 同樣(tatha)建立(ārūḍhaḥ) 在每個人心裏,即使(api) 是聰明人(viduṣaḥ)也不例外。
人为什么会害怕死亡?
1、人们害怕未知事物
从人类的进化来说,对于未知的事物保持恐惧,这并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人死了,感知觉活动自然也就停止了,因此没有人知道死亡以后是怎么样的。对死亡的未知,也是人们会对死亡产生恐惧的原因之一。对老年人来说,死亡比年轻人要近的多,因此对于一无所知的“另一个世界”的恐惧,自然也比年轻人要多一些。
2、死亡会让自己离开家人
死亡意味着和伴侣、子女的诀别,如果家庭关系和睦,对彼此都念念不舍的,自然也会害怕死亡将他们分隔。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死亡带来的孤寂感,也是让人恐惧死亡的原因。有些老人对死亡的害怕,源于死亡会让自己立即开家人朋友,由于对子女家人的牵挂太深,也让老年人害怕死亡。
3、人的求生本能让人害怕死亡
人生存的意义就是为了延续,为了延续生命,因此人有了许多求生的手段,比如食物链、交配等等都是人求生本能的表现。这种求生本能让人对疾病、疼痛、死亡产生了抗拒心理,就像人落水窒息产生的挣扎一样,死亡对生命来说是最大的威胁,因此人本身的求生本能使人恐惧死亡。
4、人的不甘愿让人害怕死亡
正如一句流传的笑话所说的一样,人最害怕的是什么,那就是人死了,钱没花完。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而连生存的机会都被剥夺了,那么剩下的钱也就失去了意义。有些人害怕死亡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些不甘愿的心理,怕自己死的不够有意义。正如许多皇帝都怕死一样,他们不愿放开手中的权利,因而才会害怕死亡。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也是日本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小说,自1987年出版以来,世界范围内已经印行1500万册。
《挪威的森林》到处弥漫着死亡的悲情和生存的困惑,小说中的生死观念既有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子,也有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影响,整体来说,村上春树采取的是一种西化的视角。文化杂糅中透露出来的生死观念表征了一种普遍性的都市青年现代性生存体验。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西藏生死书(当代最伟大生死学巨著)
谨以本书献给活着、正在面临死亡或已经去世的一切众生。目前正在度过临终过程的众生,愿他们的死亡安详、无痛苦、无恐惧。目前正在转世和正在这一世挣扎的众生,愿他们获得诸佛加持力的滋润,愿他们得遇佛法,愿他们实践智慧之道。愿他们的生命快乐、有成果,而没有烦恼。愿本书所有读者能够获得丰富而无止尽的利益,愿这些教法转化他们的心。
在这一本契合时代需要的书中,索甲仁波切深入讨论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
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处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视自己的死亡,藉着对于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减少死亡可能带来的痛苦。不过,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让我们真正克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