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①
[古印度]钵颠阇利 著 姚卫群 译
---------------------------------------
注释① 《瑜伽经》(Yoga-sūtra)是印度古代哲学中瑜伽派的最早经典。作者为钵颠阇利(Patañjali)。现存《瑜伽经》由于其中包含着后来加入的成分,大约是4世纪初至6世纪初的产物。公元前2世纪,印度有一著名的语法学家也叫钵颠阇利,如此人与《瑜伽经》的作者为同一人,那么《瑜伽经》的原有部分就应为公元前150年时的产物。本文译自R.普拉沙达(Prasāda)的《钵颠阇利的瑜伽经》(Patañjali’s
Yoga-sūtras,新德里,1912版)一书中所载的梵本。译文中方括号内部分为毗耶舍(Vyāsa, 约6世纪)的部分注释,这些注释根据R.普拉沙达书中的英译本节译。
--------------------------------------
第一卷
1. 现在(开始)解释瑜伽。
2. 瑜伽是对心的变化的抑制。
3. 在(抑制心的变化)时,观者保持其本来面目。
〖在心的那种状态中,没有认识的对象。什么是神我的那种状态?……在那
时,“观者保持其本来面目”。在那时,意识的力量在其自身的本性上确立,
如同处于完美的解脱状态中一样。〗
4. 其它处(的心的)变化有同一性②。
----------------------------------
注释②
此句意为:在外界影响下,心可有种种变化,但作为精神实体的神我是
不变的,心的变化是上述本体外的变化,因而称为“其他处(的心的)变
化”。这些变化的同一性在于它们都有虚假性,都以神我为本质。
----------------------------------
5.(心的)变化(有)五种,(它们可是)痛苦的和非痛苦的。
〖痛苦的(心变化使人)产生苦恼;……非痛苦的(心的变化是对)事物进行
分别。〗
6.(五种心的变化是:)正知、不正知、分别知、睡眠和记忆。
7. 现量、圣教量和比量是正知。
8. 不正知是(对事物的)虚假的认识,(它)具有不(表明)这(事物特性的)形式。
9. 分别知由言语表达的认识产生,(它)没有实在性。
10. 睡眠是(心的)变化,它依赖于不存在的原因。
11. 记忆是未被遗忘的感觉印象。
12. 这(五种心的变化)通过修习和离欲被抑制。
13. 此处,修习是保持安稳的努力。
14. 而且,由于长期不间断地虔诚专心,这(修习)是牢固的。
15. 离欲是摆脱了对可见和超验享乐追求的人的克制意识。
〖心摆脱了对可见享乐的执著,如对女人、吃喝、权力(的执著),并且不
追求超验的享乐,如(去)天堂……。这种心态就是离欲。〗
16. 由于认知了神我而对“德”漠不关心,这是较高级的(离欲)。
17. 有想三昧伴随着想象、思索、欢喜和自我意识。
18.(以努力)终止(心变化)意念为基础(的三昧)是另外一种(三昧,即无想三昧)。在它之中,仅保持着过去的行力。
19.(对于)无形的(神)和并入自性者(来说,无想三昧是由客观)存在产生的。
20.(对于)其他者(来说,无想三昧是)以信、力、念、定、慧为基础的③。
-------------------------------
注释③ “其他者”指瑜伽行者。作者认为,无想三昧在无形的神和并人自
性者那里的出现是由“客观存在”引起的,在瑜伽行者那里则是由信、力、
念、定、慧引起的。
-------------------------------
21. 克制意识强的(人)最接近(三昧)④。
------------------------------
注释④ 瑜伽行者采用修行手段的强弱程度有不同。有的手段人采用后“克制
意识强”。
------------------------------
22. 由于(克制意识的)弱、中、强性质(有差别,因而进入三昧的快慢)也有差别。
23. 或者,通过敬自在天(也能达到三昧)。
24. 自在天是(与一般神我)不同的神我,他不为烦恼、业、异熟和意乐所触及。
25. 在(自在天)那里,全知的种子是至上的。
26. 这(自在天)还是古人的导师,并不受时间的制约。
27. 神圣的言语(唵)象征着这(自在天)。
28.(应)重复这(神圣的言语),并思索它的意义。
29. 由此,心的主体可被证悟,障碍也不存在了。
30. 痛、昏沉、疑惑、放逸、懈怠、欲念、妄见、不得地、不安定,这些引起精神涣散的(状态)是障碍。
31. 痛苦、忧愁、动摇和(不规则的)呼吸伴随着精神涣散。
32. 为了防止(精神涣散,应把)心集中于一个实在。
33. 通过对慈、悲、喜、(习性)的修炼和对乐、苦、善、恶的舍弃,心(变得)纯净。
34. 或者,通过调节呼吸(使意安稳)。
35. 或者,(通过)较高级的感觉活动的出现,使意安稳。
〖通过(把心)意集中在鼻端获得识别超物质世界的香味的力量,(这)就是
较高级的感觉活动。〗
36. 或者,(通过作为较高级活动的)无痛苦明晰状态(的出现,使意安稳)。
〖“无痛苦明晰状态”作为一种较高级的活动出现,它使意安稳。……这是
一种思想形态的意识,它产生在把心脏作为凝定(对象)的人之中。……这
较高级的活动可任取一种阳光、月光、星光和宝石之光来(作为)表现(形
式)。〗
37. 或者,以离欲为冥想对象,(使)心(进入安稳状态)。
38. 或者,以梦与睡眠的知识为(冥想)对象(,使心进入安稳状态)。
39. 或者,通过对自己选择的(对象)静虑(,使心进入安稳状态)。
40. 这(瑜伽行者)的力量(可达到)最小(之物和)最大(之物)。
41. 由于(变得)如同(心)变化停止时的清澈水晶球一样,(心达到)等至(状态,并获得)以任何呈现在它前面的对象的形态出现的力量,(无论这种对象是)认识者,(还是)被认识者,(或是)认识行为⑤。
----------------------------------
注释⑤ “等至”的状态大致也就是“三昧”的状态。
------------------------------------
42. 在(诸等至状态)中,掺杂着言语、意义、概念差别的等至是有寻(等至)。
43. 无寻(等至是这样一种状态):记忆停止,(心在其中)仅作为客体照耀,就如同(它)没有自己的特性一样。
44. 由此,以细微之物为对象的有伺(等至)和无伺(等至)也得到描述。
〖在这些(等至)中,进入细微元素的称为有伺(等至)。……无伺等至作
用于在各方面都不受限制的细微之物。……无寻等至和有寻等至作用于在时
空中发展的事物;有伺等至和无伺等至作用于细微元素。〗
45. 而且,细微之物的领域达到(事物的)实相。
46. 这(四等至)仅是有种三昧。
47. 无伺(等至)的纯粹(心)流(产生)主体的光辉。
48. 在(较高程度上的三昧或等至)那里,(有)充满真理的认识。
49.(这种三昧或等至具有)与言语的认识和推理的认识不同的对象,因为(它)涉及的是特殊。
〖言语的认识指由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它以一般为对象。不可能用言语来
描述特殊。为什么?因为对特殊来说,不存在传统的言语表达。
与此类似,推理的认识也以一般为其对象。……推理借助一般的特性导出结
论。因此,没有特殊可作为归纳和言语的认识对象。〗
50. 从(较高程度的三昧或等至)那里出现的过去的行力,阻碍其他的行力。
51. 在对这种(行力)抑制时,由于抑制了所有的(行力,因而达到)无种三昧(的状态)。
〖当心(意)停止活动时,神我保持其自身的、真实的自我,并因而成为纯
粹的和绝对自由的,即(达到了)所谓解脱。〗
第二卷
1. 苦行、诵读和敬神是当为瑜伽。
〖这(苦行)被认为是值得实施的行为,因为它使心净化。……诵读是反复念
诵纯净的言语,如“嗡”等。……敬神和以神为一切行为的目的意为:一切行
为都献给这最高的导师。〗
2.(当为瑜伽的实行)是为了产生三昧和减少烦恼。
3. 烦恼是无明、我见、贪、瞋和现贪。
4. 无明是其他(烦恼)的基础,(无论这些烦恼是)暂时停止的,(还是)轻微的,交替(出现)的,(或是正在)发生的。
5. 无明是把无常、不净、苦和非我当作常、净、乐和我。
6. 我见是(认为主体的)意识力和(对客体的)观察力同一的表现。
7. 贪是愉快引起的。
8. 瞋是痛苦引起的。
9. 自己欲望的波动,甚至在智者那里也形成,(这就是)现贪。
〖在所有的生物中,都存在着自我祝福:“让我永远不消失。让我永远活下
去。”这种自我祝福对于那未领受过死的特性的人来说是不可能存在的。因
此,可推论出前生的经验。……甚至一条刚出生的昆虫也怕死。……这种苦
恼不仅存在于极端无知的人那里,它也同样存在于知道生命起点和终点的智
者那里。〗
10.(当)这(五种)烦恼(仅仅是处在)潜伏(状态时,它们可)随着(瑜伽行者心的)活动的消失而毁灭。
11. 这些(烦恼)的作用被静虑所灭除。
12. 业的意乐以烦恼为根源,并经历可见和不可见的生命。
〖在业的意乐中,那些到达地狱生活中的,被称为经历不可见的生命。〗
13. 如果根源存在,这(业的意乐)就成熟为生命状态、生命时间和生命经历。
〖如果烦恼存在,业的意乐就开始成熟为果。〗
14. 根据善与恶,这些(生命的状态、时间和经历)以乐和苦为果。
〖这些生命状态、生命时间和生命经历,由善引起时,以乐为果;由恶引起
时,以苦为果。〗
15. 由于变化、忧虑和习惯的苦,还由于“德”的作用的对立,差别的一切确实是苦的。
〖这是变化的苦:即便在乐的状态中,也会产生使瑜伽行者烦恼的相反的结
果。……什么是忧虑的苦?……任何希求其爱好之物的人的身、语、意都活
动,喜好一些(事物),憎恶另一些(事物)。……什么是习惯的苦?通过
享受乐,乐的潜势力的意乐产生。因而通过经历以苦乐形式出现的业的果,
业的意乐增长。〗
16. 还未到来的苦是可以避免的。
17. 能观和所观的结合是可以避免的(苦)的因⑥。
---------------------------------------
注释⑥ “能观”即“神我”;“所观”即“自性”及其转变物。
---------------------------------------
18. 所观(具有)光明、活动、懒惰的特性,(它)由元素及知觉、行动和思维功能构成,(它的)目的是享受和解脱。
19. “德”的阶段是:特殊的、非特殊的、无差别的现象性的以及本体的⑦。
--------------------------------------
注释⑦ “德”即“三德”。它包含在“自性”中。自性的演化过程前后呈各
种形态,“特殊的、非特殊的、无差别的现象性的以及本体的”,具体非常
复杂。
---------------------------------------
20. 观者不过是观察的能力,尽管是纯粹的,但却是观念的观察。
21. 所观的存在仅是为了那个(能观)。
22. 尽管对于已达到目的(的神我或能观来说,所观已)消失,但由于(所观)对其他(神我或能观)是共同的,(因此它又是)未消失的⑧。
-----------------------------------------
注释⑧ “已达到目的的神我”即获得最高智慧或达到解脱的神我。
-----------------------------------------
23. 结合是感知被拥有和拥有力的特性的因。
〖神我是拥有者,所观是被拥有者。前者被结合于后者是为了认知。随结合
(而生)的所观的认识是享受。(对)认识者本性的认识是解脱。因此,当
结合产生认识时,这(结合)也就终止了。认识被称为分离的因。认识与无
明相矛盾。因此,无明被认为是结合的因。〗
24. 无明是这(结合)的因。
25. 排除是由这(无明)消失(而)出现的结合的消失,那就是观照者的独存⑨。
-----------------------------------------
注释⑨ 观照者即神我。
-----------------------------------------
26. 排除的方式(是借助)未受干扰的辨别智。
〖痛苦由于造成痛苦的因的排除而被排除。……辨别智是对神我和实在的不
同本质的认识。……当虚假认识的种子被毁灭并不能生出果来时,干扰力这
不洁之物就被消除。〗
27. 这(瑜伽行者)的辨别智(有)七重最终阶段。
〖(七重最终阶段)如下:一、要消除的苦已被认识……;二、要消除的苦
的因已被抛弃;三、借助具有抑制作用的三昧使“排除”成为一种直接认识
的事实;四、表现为辨别形式的认识方式被理解。
(以上)是四种自由,即意识与外部现象的辨别。心自身的自由有三种:
五、自性完成其使命;六、“德”归于其因中,成为潜伏(状态),并随
着因消失……;七、不再进入潜伏(状态),不再回到生活中来。〗
28. 当通过对瑜伽(八)支的持续修习而灭除不净时,智慧之光就进入辨别智。
29. 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静虑、等持是(瑜伽的)八支。
30. 在这之中,禁制是:不杀生、诚实、不偷盗、净行、不贪。
31.(禁制是)伟大的誓言,(它是)普遍的,不受生命的状态、空间、时间和场合的限制。
32. 劝制是清净、满足、苦行、学习、敬自在天。
33. 当被罪恶思想所困扰时,培养与(罪恶思想)相反的(思想)。
34. 罪恶是(对别人的)伤害等等。(这些罪恶)被作,被引起作,被允许作。(这些罪恶)以贪、瞋、痴为基础,(它们有)弱、中、强(的区分,它们的)结果是无数的痛苦和愚昧。因而,(应)培养与(罪恶思想)相反的(思想)。
35. 当确立了不杀生(的思想)时,在(一切生物)出现时就放弃了敌意。
36. 当培养了诚实(的品质)时,行为和结果(就有了)依赖(关系)⑩。
-----------------------------------------
注释⑩ 指当诚实时,一定的行为就可产生一定的结果,如当有祈求上天堂
的行为时,就会有上天堂的结果。
-----------------------------------------
37. 当培养了不偷盗(的习惯)时,一切珍宝就接近了。
38. 当培养了净行(的习惯)时,就有了精力。
39. 当培养了不贪的品德时,就认识了生命的形态。
〖当培养了不贪的品德时,就认识了生命的形态。我曾是谁?我曾如何?这
是什么?这如何?我们将成为什么?我们将如何?以这种形式,人出现了要
认识他自己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存在本质的欲求。〗
40. 由于清净而厌恶自己的身体,并停止与他人接触。
〖当一个人对其身体的污垢厌恶时,他开始使自己清净。于是,他发现身体
的缺陷,他失去了对身体的执著,……他停止与别人接触,他看透了身体的
本质。〗
41. 当(心的)实在(变)纯净时,(就产生了)心的欢喜,(心)注一处,感官(受到)控制,并适合于自我的认识。
〖心的欢喜,感官受到控制,并适合于自我的认识,(这些)由实在变得纯
净而产生。……通过纯净的确立,这(些)就在瑜伽行者那里产生了。〗
42. 由于满足,至上幸福被得到。
43. 通过苦行,去除了不净,因此,得到身体和感官(的超自然力)。
44. 通过学习,与希求之神交流。
45. 通过敬自在天,获得三昧。
46. 坐法(要保持)安稳自如。
47. 通过行为动作的放松和(对)无限(观念的)等至(,坐法得到完善)。
48. 因而,两两相对之物的干扰就停止了。
〖当坐法完善后,这(瑜伽行者)就不再受两两相对之物,如热与冷的干扰
了。〗
49. 调息是这(坐法完成)时,呼吸运动的停顿。
50. 表现为外部的、内部的和完全抑制的(调息),通过位置、时间和数目来调节。(它因而是)长(时间)的和细微的。
〖在呼气之前,气的运动的停顿是外部的。在吸气之前,气的运动的停顿是
内部的。第三个(步骤)变现为完全的抑制,在这种状态中,通过单一的努
力使那前两种运动停顿。……这三者都要由位置来调节。第一个停顿多长?
第二个停顿多长?第三个多长?因而,它也要由数量来调节。〗
51. 第四个(调息步骤)涉及到呼吸的外部和内部的范围。
〖在第三个步骤中,范围未被考虑,通过单一的努力使(气的)运动停止。
……在第四个(步骤)中,吸气与呼气的范围被确定。〗
52. 这样,对光辉的遮盖就被摧毁。
〖瑜伽行者的业遮盖光辉,把他束缚在轮回转生中。通过每时每刻的调息,
(这业)变弱,然后被摧毁。〗
53. 而且,(调息也使)意适合于执持。
54. 制感可使感官不与它们的对象接触,(产生)与心的本性类似(的状态)。
55. 因而,感官被置于最高控制之下。
《瑜伽经》(下)——选自《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
![[转载]《瑜伽经》(上)——选自《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 [转载]《瑜伽经》(上)——选自《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