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瑜伽与中国隐士文化(主讲:于伽)
开场:许巍的空谷幽兰
空谷幽兰 - 许巍
纵有红颜 百生千劫
难消君心 万古情愁
青峰之巅 山外之山
晚霞寂照 星夜无眠
如幻大千 惊鸿一瞥
一曲终了 悲欣交集
夕阳之间 天外之天
梅花清幽 独立春寒
红尘中 你的无上清凉
寂静光明 默默照耀世界
行如风 如君一骑绝尘
空谷绝响 至今谁在倾听
一念净心 花开遍世界
每临绝境 峰回路又转
但凭净信 自在出乾坤
恰似如梦初醒 归途在眼前
行尽天涯 静默山水间
倾听晚风 拂柳笛声残
踏破芒鞋 烟雨任平生
慧行坚勇 究畅恒无极
许巍《此时此刻》专辑在中国摇滚史上可谓空前,其中一首极具中国风的《空谷幽兰》曲调清雅,听来悠然惬意。其歌词也极具诗意。
许巍谈到《空谷幽兰》的创作背景,说2011年9月,和家人亲戚到终南山游玩。行至秦岭深处,清幽寂静,山谷弥漫着淡淡暮霭,夕阳西下,落日余晖,灵感突发创作了这首歌。
据许巍说写《空谷幽兰》花了一年时间,记满了一本笔记,歌词创作深受诗经国风之影响。
佛言,但凭净信,往生净土。许巍拿来"但凭净信自在出乾坤"却是多了份洒脱自在。
《无量寿经》又言“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空谷幽兰》“ 慧行坚勇 究畅恒无极 ”用来结尾亦是悠远而又饱含深意。
弘一法师李叔同1942年圆寂前写下的最后四个字:“悲欣交集”。我想弘一法师悲天悯人,一生造诣世人仰望。我等凡夫只能向往罢了。一曲终了, 悲欣交集”或许便出于此。
法师1941晚年又作《送别》“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许巍拆成:“ 夕阳之间 天外之天 ”以及“ 倾听晚风 拂柳笛声残 ”。虽是致敬弘一法师但意境却没了那份送别的愁绪,更多份悠闲自在。
“梅花清幽 独立春寒”若说出自苏小小 “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 钱塘小姬,风花雪月,也算小雅,不必深究。
若说歌词意境,更接近这首 《定风波》。
苏东坡一首《定风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便是“ 踏破芒鞋 烟雨任平生 ”的出处。
《空谷幽兰》歌的名字可能和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著作《空谷幽兰》有关,一本关于寻访秦岭终南山隐士的书。
一、《空谷幽兰》引发隐士热潮
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的作品《空谷幽兰》(Road to Heaven)的问世让人们了解到在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的传统,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在主流社会之外,这一群人的生活远离都市,与群山、清风为邻。
美国人爱德华•A•伯格看了《空谷幽兰》后,拍了纪录片《共坐白云中(Amongst white clouds)》。“共坐白云中”这个译名是出自寒山子的一首诗。终南山自黄帝时代以来就是隐居者的家园。人们大都认为,这一隐居的传统在当代中国已经消失殆尽。本片却展现了不一样的事实,记录了隐居修行者的传统、智慧,以及日常生活的苦乐。
二、中国隐士文化源远流长
隐士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在中国腹地,横亘绵延,划分南北两地气候及地域的终南山,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存在。古代,终南山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进退朝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退守之地。
如今,它仍然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还存在住山隐修者的地方。这些隐修者中有为信仰而来的和尚、尼姑、道士、居士,也有为追寻清净、淡薄的生活而来的普通人;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学界有仵子华,也有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除中国人,还有来自日本、韩国、法国等国的“老外”。据不完全统计,长期居住在终南山的隐修者约有四五百人。
三、名山修道终南为冠
说起终南山,总能想起那些隐居的道士。 其实终南山并不是特指某座山,秦岭陕西段统称终南山。
终南山,在古代又被称为太乙山、南山、地肺山。今天指秦岭在西安之南的系列山峦,主峰太白山(太乙山)海拔3767.2米。中国的隐士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老传说中的巢父、许由到现如今的各种隐士,其人数达数万人,仅其中有迹可考者就达数千人。
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后以八十高龄出山,结束隐逸生涯,辅佐武王伐纣,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相;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隋唐五代的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及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等都曾隐居终南山;康熙时期的关中名士李雪木,为逃避清廷的召唤,躲到终南主峰太白山一带,因山中乏纸,他用槲叶写文题诗,竟至收集成《槲叶集》。至民国时期,大居士高鹤年先生晚年也曾在终南山的嘉五台和南五台结茅蓬访道修行,他隐居的茅庐犹在。
对于选择终南山隐居修行,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弟子、佛教律宗祖庭净业寺方丈本如法师也有自己的体会。在终南山修行了近20年的本如法师说:“终南山北抵黄河,南依长江,西遥昆仑,东指大海,有王者之气。祖师大德,多聚于此。在这里修行的隐士规格都很高,一般都是国师级,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等多位高僧大德。而且终南山有一种‘气场’,能直通人心,在这里修道易成。正如高鹤年先生在《名山游访记》所写:名山修道,终南为冠。
四、当代隐士们的生活
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隐士们的生活一定像陶渊明诗中所描述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终南山的隐士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每个隐修者都在自己的茅蓬周围开垦了小块的土地,种植蔬菜、瓜果,依靠辛苦劳作而生活。除了能从自然中获取食物,他们生活所需的油盐、米面、衣被,则主要来自周边山民的布施,或者是山外亲朋好友、居士的供给。即使是这些,也来之不易。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步行到离山口最近的茅蓬,至少要1个小时。由于交通极其不便,他们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必须从山下背上去。
五、清苦孤寂的生活
终南山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气候条件虽然为住山隐修提供了理想的客观环境,但要真正在深山老林里长期生活,困难可想而知。
能接受艰苦清简的生活,隐修者只是解决了生存的问题,而克服独住的孤独感才是他们最难通过的一关。没有定力、没有恒心的修行者是很难经受得住考验的。每年,山中都有修道不成反成癫狂的隐修者。
即使一个有修行基础的人,也不一定适合住山。那不仅意味着完全放弃物质享受,也意味着面对寂寞和孤独。因此,每年有很多人住进终南山,又有很多人离开终南山。
六、为何归隐
如今的终南山中已经没有了古代那种政治型隐士。在他们当中,信仰佛道教的隐修者占大多数。另外一部分,则是生活型隐士。他们隐居终南,是出于个人精神追求,或者个人对原有生活方式的放弃,自愿追逐安宁朴素的生活。他们选择隐修,有的是因为感情失意,有的是因为经济窘迫,有的则是因为个人对原有生活的深刻反思……
隐士在我国历史上并不鲜见,顾名思义,大多指不求仕、不求名或等待成功立业时机的贤达隐居之士。在我们印象中,古代的他们此举都是那些不和世俗持合作态度、逃离是非地的无奈之举,也有看破红尘看淡名利,归老山泉的高人自得其乐的自我选择,而如今隐士则多是一种回归本真的生活修行方式,只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不为大多数世人所认同或跟随而已。
除了现实的生活,隐士们的修行更多是独处,所谓“入山惟恐不深”。对隐士的这种独处,比尔波特认为山中隐士很像研究生,他们在攻读他们精神觉醒的博士,很多人在佛教寺庵、道观、儒家书院、大学乃至家里获得他们精神觉醒的“学士”,然后再到山中攻读博士。在佛教和道教里,到山中修行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道教要在师父身边待三到十年才能入山,佛教有一种说法——“不破本参不住山”,都市人作为田园隐居入山,是极少数案例。
七、回归红尘、入世修行
山中清静的环境利于修行人静思,修行的本身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入世,终南山的修炼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山中修炼完后,隐士们最终还是要回到红尘中,经过修炼,他们更圆融通透,抵达人生更高境界,只有极少数人会一直在山中,隐士的入世与出世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隐士不是避世,更不是消极的,如同科学家奉献一身只为验证人类的外在探索所能达到的高度一样,隐士也在用自古有之的方法,通过降服自身来验证人类的内在精神所能达到的高度。虽然远离人群,他们却在不断的超度尘世的烦苦,示现心灵自在安乐的可能。
”隐者自安安“。在入世者眼中他们是这样的群体。隐者是最谦虚的人,因为他们永远都觉得自己还在修行的路上,离成佛成仙还太远。可殊不知,他们中的大多数早已经找到了智慧,脱离了虚妄。一切尽在不言,又何必说出口呢?
对待宗教,是该先理解还是先相信?前者是知识,后者是信仰;对于修行来说,信为第一,信则言如是,信了才能理解,学问不会是第一位的追求。体会难以言说之事,莫如践行,每日担柴挑水,煮饭洗衣,一点一滴都是生活本身,路程即为一切。
八、瑜伽的苦行与印度教的林栖期
瑜伽经把苦行列为瑜伽修行的必修课,佛陀也有六年苦行的经历。
传统的印度教特别注重重四种人生价值:利(财富)、欲(欢乐)、法(美德)和解脱,他们分别是物质的、情感的或感官的、道德的和精神的价值。远古时代雅利安人的观念中,这四种价值是互相联系、融合在一起的。早期的印度教(婆罗门教)认为,物质财富是解决衣、食、坐、行和维持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因而追求欲望的满足和欢乐;人除了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还有理智的需要,因而要履行道德义务,追求自我完善。而人生的最终目的是解脱,即亲证人的本质,达到个体灵魂“我”与宇宙灵魂“梵”的统一。
与四种人生价值相适应,印度教把人生分为四个阶段: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
林栖期(Vanaprastha),这是发自内心地从自我、肉体束缚和社会联系的羁绊中摆脱,取而
印度教的四种人生价值诠译了印度教对于物质、情感、道德和精神价值的递进层级关系,它对应于人生四个不同目标的阶段,反应了印度人独特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这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有相同之处。
九、隐士文化对我们人生的意义
俗话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一年抽出几天参加内观、禅修或者断食类活动也是隐士的生活。每天静坐、站桩、读书也是隐士生活。
十、结束音乐:心愿
心愿 - 许巍
谁会在此刻觉悟着天命
追随自己心中光明指引
是高原上微风掠过经幡
还是天上自在行走的流云
是此刻花儿开在天边
是此刻默默祈祷的你
是此刻流水来自高山
日夜不息奔腾汇入海洋
世如沧海早已阅过千帆
彼岸的你化作暗夜星辰
谁会在此默默续写诗篇
把闪光的生命献给蓝天
当果实悄然结满秋天
是此时心如止水的你
当百川终于汇入海洋
等待着你将是新的旅程
乘风起航 向遥远的天际
越过海洋 在日落的天空里
这是永恒 自由的新世界
漫天花雨 芬芳美丽
乘风起航 向遥远的天际
越过海洋 在日落的天空里
这是永恒 自由的新世界
漫天花雨 芬芳美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