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于伽100天200小时瑜伽进修课程有感
一群弟子 曾妍
一
陶佩琪老师艾扬格瑜伽微课堂有感——润物细无声
记得于伽师父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不同的人会喜欢不同的瑜伽流派,通过你喜欢什么样的瑜伽,就能判断出你是什么样的人。
200小时的第一堂课就是我喜欢的艾扬格,有点中彩的感觉,要知道当时在北京,有资格的艾扬格瑜伽老师并不多,每堂课几乎都爆满,学习机会有限。可能是处女座骨子里对细节的重视,几乎一接触艾扬格就迅速地喜欢上了她。在国外哈他瑜伽很少,也一直习练艾扬格。在艾扬格课上,老师说过,别的不说,按照他的引导来练习,艾扬格瑜伽能保证你在习练过程中不受伤。而我的目标并不是要练成很多高难度体式,瑜伽习练造成的慢性伤害见得太多,那么不受伤这点就成了我喜欢瑜伽的一个重要前提。
之前在北京参加过赖赖老师的的密集课和其他艾扬格老师的工作坊,再听陶老师的艾扬格基础序列,真心觉得陶老师的课内容非常丰富,不是单单一本书上的文字能涵盖的,细节更能听的清晰易懂,不是照本宣科,是自己亲身体会再讲出来,特别明白,条理清晰。学员有什么问题,陶老师的回答也都精准到位,一看就是多年习练的经验的积累。
艾扬格瑜伽更重要的是做,去练习,语言总是苍白,一切感受都会在习练中获得。
感谢美丽的陶老师,我会在艾扬格的路上一直前行。
二
伍甄老师阿斯汤加瑜伽微课程有感
之前觉得阿斯汤加瑜伽离自己很遥远,虽然上过几次课,感觉这么大的强度只适合男士和体能特别好的女士。
看到伍甄老师的习练视频,既有力量又柔软轻盈,听她介绍Mysore那个神秘的地方和她们的日常生活,十天的课程让我对Ashtang Yoga 有了初步的了解。
阿斯汤噶被称为动态冥想,能快速提升体能。如果说艾扬格适合身体条件不是特好的或高级习练者,而阿斯汤加能改变你的生命,前提是你能幸存下来。
Ashtanga Yoga是一门讲求99%练习 1%理论的体系,4大基础要素使它有别于其他的瑜伽体系:
1. Ujjayi Pranayama (呼吸)
2. Bandhas (收束法)
3. Dristhi (凝视点)
4. Vinyasa Asana (体式串联)
伍甄老师细致入微地讲解了课前唱诵,结束唱诵,基础拜日a,进阶拜日b,每一个体式都有凝视点——9个凝视点:鼻尖 拇指 眉心 肚脐眼 天空(上方) 手 脚趾 眼左 眼右,乌加一呼吸 凝视点 体式,就产生了流动vinyasa 动态冥想,高难度体式可以启动bandhas以帮助保持平衡,控制能量流动保护身体。
阿斯汤加是一门严谨而科学的瑜伽体系,每天早上如何习练,习练内容、次第都有明确规定。每周休息一天,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满月新月)停练。阿斯汤加有3个系列,6个等级,必须由低到高一个系列一个系列的练习,直到通过才能继续前进。感觉以前看似沉闷单调的阿斯汤加瑜伽更像真正的瑜伽修行,想起那句话——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该奋斗的年龄,不要选择了安逸。
阿斯汤加瑜伽,于我,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力量,持续不断地努力,常年坚持习练。
感恩伍甄老师的倾情付出和精彩的讲解!
三
丁丁老师寰宇瑜伽微课堂学习感想:
首先感谢于伽师父强大的整合能力,让我们有幸足不出户听到不同流派的优秀老师授课🙏🙏。
其实寰宇瑜伽不是第一次听到,但对寰宇的印象仅限于几张拧麻花般的体式照片。自以为是流瑜伽的变体,自以为不是古典瑜伽,只是为了迎合瑜伽市场瘦身需求的产物变了些花样而已。听了丁丁老师的课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就像同学们说的,丁丁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吹进来的是博大精深、科学缜密的UY。
说起来这次听寰宇的课也是很有缘份,第一个艾扬格课没有听全,当时没有教材,等从国内把教材寄过来时正好结课,刚要爬楼之际阿斯汤噶课程又紧锣密鼓的开始了,这两个课程都是需要亲身实践的那会又赶上生理期,到现在都没爬完楼。
寰宇开课时正好不是太忙,大部分是理论课程也可以随时随地地听,因此基本没拉课,另一方面也是课程一开始就吸引到了我吧,当听到老师说少林寺的拳法来自于湿婆舞,练到智能层鞘时大脑变得很清晰会瞬间空白忘记名字性别时,不明觉厉,一个多么庞大的知识体系正向我揭开面纱。
通过丁丁老师由浅入深的讲解,明白了:寰宇近乎花哨的动作,其实背后是很科学的,15个关节 每个都要运动到,有的有6个移动方向有的是3个移动方向,难怪很多人说寰宇对身体的活动是最全面的。而我们平时的体式大都停留在肉体层,远未触及心灵。那些Sir Yantra以前看只觉得神秘玄妙美丽,现在明白有很多含义···
虽然对寰宇的了解还很浅显需要反复消化吸收,但已经开始在平时应用一些知识,尝试吃饭喝固体食物,胃感觉舒服多了人也轻盈虽然还是常常控制不住吃东西的节奏。试着吃液体食物,感觉这样有饱腹感似乎每天不需要吃太多。savasana时体会各个层鞘、身体各层面的放松,虽然可能大部分还是停留在情绪层和能量层,但是知道自己该往何方向走。
感谢丁丁老师,很有责任感也很谦虚的老师,解答问题非常迅速和有耐心,想来也是位很有效管理自己时间的老师,感恩🙏🙏!
这10天的寰宇课程在我的心里播下了一粒种子,虽然不知道何时会生根发芽,但”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相信总有机会再深一步的学习。
现在耳边还回响着丁丁老师那句话——拉帕老师说我们时间很有限,不要浪费时间。是的,我们的瑜伽习练要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四
李建霖老师印度瑜伽哲学课程感想: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10天印度瑜伽哲学的课程更让我切身体会到这一点,感恩于伽师父的精心安排!感恩李老师的不倦教诲!🙏
14年在北京梵音组织的一次活动中与李老师翻译的《薄伽梵歌》结缘,也有幸听到了印度来的swammi的传道和美妙唱诵。当时觉得很多话都很值得深思,但后来在忙碌的生活中并没有实现再度品读《薄伽梵歌》的想法。
直到去年年中,亲人检查出癌症晚期全身骨转移,感觉很难接受,也是第一次觉得死亡这个话题和自己如此接近。虽然一再告诉自己生老病死是自然的事情,是不受控制的。但这样的心理暗示并不能使自己得到安慰。这时,打开瑜伽FM,那句熟悉的话飘来:“正如体困的灵魂经历童年、青年和老年的变化一样,当这个躯体死亡时,其中的灵魂便进入另一个躯体。清醒的人不会为这种变化所迷惑。”(《薄伽梵歌》2.13)“正如人们脱下旧衣换新装,灵魂放弃老而无用的物质躯体,接受新的物质躯体。”(《薄伽梵歌》2.22)···不要为亲人的离去而忧伤。
再度拿出《薄伽梵歌》,翻遍有关生死的章节,但依然很多困惑。上个月亲人的病情再度恶化,没想到这时有幸听到李老师的细致耐心流畅的解读,真的像那句话说的,心中保持愿念,良师总会在合适的时候来到你的身边。
李老师在课程之初提到过,很多人认为哲学枯燥乏味充满思辨难以理解,哲学只适合智慧较高的人。其实正如李老师说的,哲学是能完全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哲学也要最终会到哲学上。
哲学是世间所有事物的最终解释,哲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哲学帮助我们认清所有事物运作的规律和真相,我们做任何事情可以清晰智慧的分辨,不致于犯错。
作为一个人,我们究竟从何来到哪去,我们具有什么样的物质形态,我们居住在一个什么样的星球,这个星宿的过去和未来是怎样的。我们要怎样度过自己不过百年的短暂一生?我们为什么总是不快乐?我们怎么做好一个男人/女人,上司/下属,如何对待财富?人的使命是什么?难道一辈子只满足于吃饱穿暖或是追求物质享乐,人作为智慧生物有别于动物的是什么?如何获得心灵的解脱?等等
这许许多多每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遇到的困惑,都可以在哲学中找到答案!
这10天的课程还让我体验到了另一种连接或者说传承,由于每天跟着老师唱诵,孩子竟也听会了,昨天听到他自发地不时吟唱OM..Vasudevaya。大略地讲了《薄伽梵歌》中的一些故事和图片的背景,没想到孩子听得如痴如醉,一个劲地让我讲更多的内容,在我翻看的时候还说“别光顾着自己看给我讲讲啊”。昨天他居然双手合十在胸前说“Krishna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哲学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人在生命之初就有这种天然的连接。
感谢于伽师父和李老师,也祝福所有伽人把瑜伽上升为对生命完美的追求,不在每日的奔波劳碌中浪费短暂的时间,不再受困于物质躯体,用心意去感受至尊主超然的活动与逍遥时光🙏🙏
五
十天的阿奴萨拉课程,伴随着王剑老师警醒、机智不乏幽默的讲解,意犹未尽地结束了。
初识阿奴萨拉瑜伽还是从长安老师那里,看过一些体式照片,当时感觉很有强度有些高冷。没想到有缘在于伽师父的组织下,听到老师专业的讲解,从Anusara(阿努薩拉)的顺位、五大原则、三个能量核心点,到七个能量环,王剑老师细致、清晰、井井有条、庖丁解牛般的讲解,引发了我们的很多思考。
Chirst老师一改微课堂互动性不强的短板,没有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自说自话,而是通过视频、图片反馈、问答、选择题等增加了很多互动,可以说让我眼前一亮。由于时差的缘故每天都要爬楼听课,看着大家的反馈,仍然可以想象到实时听课的趣味性,能感觉到老师花了不少心思做了大量的准备。非常羡慕国内伽人可以实时听课,但觉得也很幸运,如果不是通过师父的微课堂,抽出时间拖家带口回国去参加现场培训也是更不容易。
正如Christ老师所说,阿努萨就是实践性的瑜伽,光想和听没用,很多细节要自己去感受和把握。这十天随时准备边听边做体式,发现自己在体式和日常生活形态的很多问题。在路边等红绿灯时,会去找小腿环大腿环的感觉;做猫式呼吸时,会找大拇指旋向小指的感觉;在体式开始前,会先去做激活手腕力量的练习;虽然一直有肋骨外翻的习惯但只是通过卷尾骨来回收,这样也导致腹部收紧,找到肾环的感觉后,脊柱更加伸展呼吸也不再被抑制···
这次的微课可以说是个指路灯,老师对于我们内心的启迪和思考才刚刚开始。确实阿努萨的原理听着简单,做起来很难,需要反反复复地琢磨、实践和体会。
态度意愿决定一切,我愿意向恩典敞开身体,进一步习练来消化老师传授的知识。在此也感谢王剑老师十天来的用心讲解!感谢于伽师父的精心组织安排,将我们与阿奴萨拉瑜伽连接!感恩!🙏🙏🙏
六
咚咚老师flow yoga课程有感:10天的流课程结束了,这10天咚咚老师非常辛苦,舟车劳顿身在泰国学习,要克服高温、断网、蚊虫叮咬、睡眠不足、没有场地等等问题,很不容易,在这里感谢咚咚老师的坚持,也为所有坚持听课的同学点赞!
我想流瑜伽对于大多数人都不陌生——她实在是太流行了,国内特别是西方几乎大多数瑜伽馆健身中心都以流瑜伽课程为主,n年前第一次在北京的专业瑜伽馆上课就是流瑜伽,第一次在国外上户外瑜伽可也是流瑜伽,第一次高温还是流瑜伽。
虽然个人是练哈他和艾扬格的,但曾经在瑜伽馆练过不到两年的流瑜伽,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能量提升很快,体重控制塑形都很有效。
但听了咚咚老师系统地阐述流瑜伽课程,才感到自己以前练的不是流瑜伽,充其量是流瑜伽动作。就像老师说的,没有乌加依呼吸的瑜伽不叫流瑜伽。以前练习时没有加上乌加依呼吸,当时也没有学专门的呼吸控制法。
第一天课程用咚咚老师的方法,在乌加依呼吸的精准时间控制下完成了拜日A,得到了全然不同的轻松感受,和传统哈他拜日完全不同,也体会到了呼吸对于流瑜伽的重要性,更颠覆了以前认为流瑜伽是消耗能量的只适合年轻人的印象。咚咚老师说,流瑜伽把自己凝结在一呼一吸整个动作的运化中,像太极。把流瑜伽的矢状面动作去掉,只剩冠状面和水平面,就是少林动作。
接下来的课程中学习分辨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身体各部位的准确说法,口令表达以及一节90分钟流瑜伽课的编排技巧。流瑜伽课程按照初中高级分级,用矢状面进行升温,冠状面扩展,水平面延伸,每堂课要有高潮体式,根据时间图来编排各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静心 调整呼吸 暖身
第二部分是站立练习 拜日A B 各三遍
第三部分高潮动作 单面到双面三面的体式练习
流瑜伽需要较长的升温练习
第四部分 冷却
第五部分 放松 挺尸
第六部分 om唱诵 感谢感恩 互动
流瑜伽课程需要学习和消化的知识还很多,感谢咚咚老师带来的系统、专业的流瑜伽分享!感恩于伽师父将我们连接在一起!
七
只恨时光太匆匆,陶老师10天的阿育吠陀课程在同学们的万般不舍中结束了。
ayuveda是一门非常古老有魅力的印度传统科学,也代表着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生活方式。以前参加瑜伽培训时简单学习过,后来看过“完美健康”,虽然很感兴趣,但纸上得来终觉浅,仅限于不能充分理解和消化吸收的基本理论知识,一直没有进展。
本次有幸在于伽师父的组织下,听到陶老师的精彩讲解,从人的基本需求、五大元素、三大能量、十种复合体质类型、agni和ama、不同能量失衡的表现、食物的六味、如何平衡调理三大能量、外习练内习练和饮食调节以及季节养生饮食等方面,陶老师融入了大量的生活体验,列举许多生活中的实例,每天都听得饶有趣味,想起小时候听评书时的且听下回分解,每天都很期盼第二天的新知识。
像读黄帝内经一样,时不时有茅塞顿开的感觉,理解了以往生活中的很多细节,比如我是pitta主导,每年夏天三个月是最难受的时候,上学时冬季的成绩都明显好于夏季,比如在闷热的室内环境或暴晒的正午,会瞬间觉得身体能量被掏空突然极度乏力,比如只要不是太冷的季节,会保持卧室窗户留一点缝通风否则一晚上都会睡得极不舒服;比如为何在北方关节疼的人去了南方就不疼了;比如为何跟风的轻断食让我觉得很难坚持喝柠檬水喝到胃疼;比如明火做饭和电炉子微波炉及烤箱的区别;比如吃了多种维生素后二便的改变;比如小时候皮肤总是瘙痒过敏是vp失衡,比如为何以前喜欢酸味不喜欢苦味甚至有几年重油重辣…
除了精彩的讲解,说说陶老师打动我的几个地方:
1 渊博的知识
字里行间言谈举止都能感到陶老师知识面很广,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各种知识,应该是自幼博览群书,从古典名著到中医太极、传统文化及各地的风土人情。最重要的是有很多个人的感悟、思考和见解。有句话叫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陶老师课上两小时,透出课下多年的积累,深深感受到pitta的高智商、强大的理解和沟通能力、干劲和自我推动力。
2敬业精神
虽然上课期间老师经历了出差、身体小恙、晚睡、上课时间冲突等等变化,但在我们的微课堂上却感觉不到有丝毫的影响,老师总是妥善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甚至主动放弃很重要的工作,并没有因为是网课而有任何懈怠,每节课都很重视很认真的备课,详尽耐心地解答每一个问题。我知道每一堂流畅的微课都不是偶然的——来源于长期的积累和课前的充分准备。很欣赏老师做人做事的认真态度,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
3 格局和眼界
十天的课程,就阿育吠陀博大精深的知识来讲只是学到一点皮毛。其实听课学习,课堂知识当然很重要但又不是最重要的,老师的格局和眼界足以影响学生前行的方向、能走多远和日后的成就。
老师讲到素食讲到慈悲心,可以感到她的大气和格局。而回答问题时的审慎,也印证了”懂得越多越谦卑“的规律。
陶老师再次激发了我对阿育吠陀的兴趣,给我前进的路上点燃了一盏明灯:让我看到了一个yogini是怎样用瑜伽知识和阿育吠陀的智慧在生活和精进,从6小时的银耳羹、对生活的统筹管理、每天的自我习练、规律的生活、外界环境气候和身体能量变化时药油的调整以及不懈的努力学习。
由于有时差昨天刚爬完楼下午的课又开始了,晚上继续爬楼,想着把课一气听完,其实当时有些乏将近10点vata也开始升高有点烦躁,想起老师的说的——人的基本需求很简单,做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你在练瑜伽还是瑜伽在练你呢,于是把手机放到一边,今天中午才把课程全部听完。
感恩陶老师,希望有缘相见!感恩于伽师父!
八
「100天200小時瑜伽進修課程」之八朱燕老师Yoga Physiotherapy瑜珈理療感想@ૐ于伽精舍 @朱燕
朱老师的瑜伽理疗课程结束几天了,才开始写感想。大概那有条不紊似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讲课节奏、似在喧嚣世界里的寂静之声还在心里回荡,还没落下帷幕吧。边听朱老师的课耳边边回响起那首”the sound of silence”。
记得第一节课,老师的系列发问让我陷入沉思---你是谁?是想事的身体还是脑子,还是都不是?那么为什么我们意识不到呢?
如果一整天都想事大家都没问题,但如果一秒钟不想事就很困难。如何让菜市场静下来,去体验里面真正美妙和谐的东西呢?
老师由瑜伽理疗的基础citta讲起,citta的组成部分、5个功能、痛苦的根源,瑜伽经中的8个方法,阿育吠陀的三大能量,身体的各个系统、清洁法、人的胃在不同情绪下的状态、上世纪20
年代对收腹收束和瑙力的腹压测试、关节炎脊柱强直的一些理疗体式等。
关于清洁法,以前只做涅涕、烛光冥想、收腹收束、火的扩张、圣光调息,觉得别的清洁法都有点恐怖,自己根本不可能做。听到朱老师讲吞布条,取出布条时闻到那股难闻的味道以及呕吐法吐出的胃部黏液和杂质,才意识到胃是多么的不洁净,胃总是被动接收我们吃下去喝下去的任何东西,很少得到休息和排毒。又想起徐文兵大夫说过的话:现在人总是拿牙刷刷舌苔,你能把牙刷伸到胃里去刷一刷吗?瑜伽真的可以帮助我们刷一刷胃哈。
其实朱老师的课信息量挺大,很多话都发人深思,不知道如何概括,以后是肯定要反复细听琢磨的。下面摘抄几句,与大家共享:
1 吠陀经:如果你涉入到物质世界就会变得很黑暗 如果你涉入灵性世界 就会变得万劫不复
2一天以充满电量开始 以耗尽电量结束 有时充电还不成功 如果在一天中无法保持 在一生中身体经常就处于波动和耗损
3身体有问题的人 首先缺乏的是一种对自己的尊重
4练习瑜伽的原因是免于身心的痛苦 获得长久的平衡宁静和快乐 同时以一个真实的态度关照世界
5以目前的状况无法享受到这种宁静 citta每天此起彼伏爱恨情仇不停上演各种画面
6内心繁荣带来外界物质世界的繁荣 如果反过来 只有外界物质世界的繁荣 并不能带来快乐 是短暂毫无意义的
7瑜伽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觉察,不知不觉带来各种问题,而觉察会化解迷雾,看到真实。
8不断耗损的就是身体 我们无法通过保养让它完全没有问题 可以做到的是通过瑜伽练习 让身体在现有状态下保持较好的水平 身体不尽如人意时在心理上保持理性对待
9你既不是熟悉的身体也不是想事的头脑,而是住在身体里、使用头脑和身体经历一些东西的存在。
10我们的脑子太活跃了,就像进入菜市场听到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听不到里面弹古琴的声音。同样的事情也在身体里发生,里面太乱了,脑子不停想事,一件接着一件···
感谢朱燕老师的精彩细致讲解,希望日后能当面请教![Rose][Rose]🙏
听到十门课程的第八门,也逐渐感到于伽师父的精巧安排,从艾扬格、阿斯汤噶开始,到寰宇瑜伽、瑜伽哲学、阿奴萨拉、流瑜伽、阿育吠陀,到瑜伽理疗,引导我们从身体层面逐渐过渡到精微的能量、智慧层面,让我们逐渐对瑜伽有多角度多层面的认识。感谢于伽师父的精心组织!🙏
九
「100天200小時瑜伽進修課程」之九——朱愷琳老师Kundalini Yoga昆達里尼瑜伽
10天的昆达里尼课程在朱老师爽朗的声音中告一段落了。
12年哈他瑜伽(Hatha Yoga)加上6年帝王瑜伽(Raja Yoga),再加上3年梵音瑜伽(Mantra Yoga)和1年拉雅瑜伽(Laya Yoga),其效果等于练习一年的昆达里尼瑜伽——这句话足以把我吸引到昆达里尼的课堂,之前在北京断断续续练习过几个月昆达,参加过几次满月新月的集体冥想和铜锣冥想。
但说实话,对昆达还是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昆达留存在脑中的印象还是神秘:点着粉红色喜马拉雅岩灯,各式水晶链和晶石、巨大的铜锣、铺着羊毛毯的瑜伽垫,以及一袭白衣,人手一个保温杯、无论什么年龄皮肤都出奇地润泽纯净的昆达老师们。
每天一套,朱老师为我们传授了十套Kriya:从基础脊椎能量系列、太阳奎亚、臻达无限的基础、肺部更新及循环、肾上腺肾脏减压练习、平衡菩那和阿帕那、抵御疾病到唤醒你的十个身体、绿色能量等。
朱老师平易近人亲切的讲解让心中高冷的昆达里尼瑜伽走下神殿,从昆达课堂上为何戴白色头巾穿白色棉麻衣服、为什么要铺羊毛毯、为什么4点开始晨练,到为什么练习过程要不断补充水分、mantra回想的含义···让我一点点了解、走近昆达。
昆达里尼瑜伽是结合身体,心意和灵性于一体的禅修瑜伽, 它结合动态的体式和静态的体式,相比其他瑜伽,特别强调呼吸技术,冥想以及唱诵冥想。 朱老师讲解了很多知识点,这里想说说昆达里尼瑜伽特别让我欣赏的几点。
1 昆达里尼瑜伽的序列特别严谨,从体式顺序到练习时间都是全球统一的,kriya是灵魂的行动 任何人都没权利修改。不会出现如在其他瑜伽课堂上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变化和创新的情况。
2 昆达里尼瑜伽每堂课的习练非常完整。虽然哈他瑜伽的传统习练内容也都涵盖了八支分,但在平常的课堂上我们最常见到的情况却是:简短的课前放松和唱诵,有的可能唱诵也省了最多三遍OM,然后就是体式练习,最后的瑜伽放松术一般10分钟左右。没有清洁法没有呼吸控制法没有冥想,如果体式练习中再不注重呼吸,那么和做着瑜伽动作的健身课没有大的区别···
而昆达瑜伽完全不同:从黄金链接调频开始,火的呼吸,Kriya、练完一套kriya后大休息,让自己进入能量流动之中,休息完后进入冥想,然后是mantra回向——把得到的所有宇宙能量回向给所有有生命的人。内容非常完整,不像现代很多瑜伽课过多强调体式的阳性练习,忽略了冥想、呼吸控制法等阴性练习。
3昆达瑜伽不过于强调体式的精准:在艾扬格和阿奴萨拉瑜伽课上,老师一般强调特定姿势的精准,比如说每个手指在垫子上的放置位置。而昆达里尼瑜伽相对更加强调内部能量的循环、腺体分泌和提升昆达里尼能量。每个课程都会有专门针对性的轮穴的练习,学员可以更专注于能量的流动。
4目标坚定明确:昆达里尼瑜伽体系中有一个信念,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一股蛰伏的潜在能量存在于尾椎底部。许多体式都是针对这股能量设计致力于启动和唤醒它。
此外,昆达里尼瑜伽老师特别有毅力,就拿早起来说,朱老师说参加昆达培训首先要过的一关就是连续40天的早起晨练,这一点也是我首先要学习的地方——40天改变一个习惯、90天巩固一个习惯、120天就形成一个新的习惯、1000天完全掌握一个新习惯。
感谢朱老师的精彩讲解,虽未曾谋面,从您的声音感到您是一位充满正能量的老师,期待有缘相见。
也感谢于伽师父的指引和连接!在我的印象中昆达里尼瑜伽在瑜伽馆中还比较小众,真的没想到可以在网上微课中学习到,感激!
十
「100天200小時瑜伽進修課程」李艳小宝老师Yin Yoga陰瑜伽感想:宁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阴瑜伽课是十门课程的最后一门,有点阳极生阴的感觉(如果把前九门课看作阳性的话)。对阴瑜伽的接触还是源于于伽师父,买了师父的阴瑜伽书籍,在网上听过几节张一老师的课,一直想着何时有机会去参加面对面培训,当听到小宝老师那宁静沉稳的声音,觉得这最后一门课简直是师父安排的一个big surprise!
每天的课程从颂钵冥想开始,从阴瑜伽学习的方法、心态,阴瑜伽的特点、原则、组成部分,呼吸、气、阴阳到瑜伽经、中医经络、颂钵、非洲鼓、碰铃的知识,小宝老师有条不紊,娓娓道来。还带我们做了肝胆、肺大肠、肾膀胱等对应不同经络的完整阴瑜伽序列的习练。
之前哈他老师告诉我,不像艾扬格瑜伽,课上会把所有需要用身心体会的细节尽可能直接告诉学生,而哈他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进入到那种境界去自己体会,这是比较有难度的。
那么教授阴瑜伽难度则更大,小宝老师说过,阴瑜伽在某种意义上是冥想和体式相结合的一种练习方法,对于体式的教学,可以用语言去表述它所有的细节,因为体式有相对基本的标准;而对于冥想,思想和心灵的引导,如何能够表达?冥想只能去经验和经历,它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这就是为什么,你可以是一名很好的哈他瑜伽老师或者教授其他瑜伽流派的老师,但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诠释阴瑜伽课程。
小宝老师很成功地引领我们进入了阴瑜伽的世界,听到她的声音,心就沉静下来。她的颂钵、语言引导、冥想音乐都给了我一种和以往阳性练习完全不同的体验——放弃了艾扬格中的所有细节的纠结和阿奴萨拉中的各种主动做出的力量,随顺身体、深入内心,内观自己的身体感受。如果是面对面的教学,相信会更深切感受到老师的气场!
静水流深,阴瑜伽表面上看似静止,其实内部的呼吸如风般流动不止,像火一样让身体内部升温。恰如小宝老师的宁静的气场,内部蕴藏着无比巨大的力量。
如小宝老师所说,阴瑜伽不是没有顺位,根基土元素不要丢失,土要向下扎根,身体要像水一样柔软顺从,觉知感受呼吸,像风一般流动,让呼吸像火一样让身体内部升温,对所有大小感受不分别、不执着,最终进入到空的元素。
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智慧,一种高贵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将有化为无,将无变为有的巨大力量,也是一种吸引人的强烈力量。通过老师的声音,我的眼前每每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恬淡、优雅、精致、不媚不扬的伽人,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喧嚣浮躁,始终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读书、写字、练习太極、瑜伽、禪坐、佛学、頌缽、中医、芳疗···每一个看似平淡的日子都过得有声有色、生机勃勃!
语言总是苍白的,以小宝老师的话作为结语——在天地之間,我們太渺小;在瑜伽面前,我們永遠太年輕。
感谢小宝老师的真心付出全情投入🙏感谢师父的慧眼和巧妙连接!
总结
3个月200小时 每天不间断2小时的学习,虽然对知识永远求知若渴,但200小时微课堂的强度还是超出了想象,每位老师都传授了超大的信息量,让我在时间管理上经常有tortue的感觉。
1 首先克服时差
大部分课要爬楼,偶尔会信息丢失,最重要的是没法实时互动,比如阿奴萨拉课程,第二天看到同学们和老师的互动留言只能展开想象。上陶老师阿育吠陀课时,有几天因事无法跟上,感觉那个焦躁,vata直线上升。
后来我想时差也不是大问题,即使身在中国,就能每个老师每天讲课时都方便听课吗?未必,所以还是要自己调整方式方法。
有压力才有动力,如果不参加这200小时的课程,可能时间会相对宽松,别的微课的信息往微云上一备份,人都会惰性,不知何时才会打开看,上微课过程虽然倍感压力,回过头来一定会佩服自己的高效——舍掉手机刷屏的时间、做饭时、洗衣服时、等人时接送孩子时,甚至吃饭时都在争分夺秒停课,就像爬到一座高山山顶,虽然过程需要克服一些困难,爬到山顶一览众山小时一定会别有一番成就感在心头。
2 不要贪多不化
年初时刚开始报微课,有点缺乏统筹,一股脑报了很多微课。当各群陆续开课,各种信息轰炸而来,手机都有点接受不过来,经常几天忘了去某群而出现图片视频信息过期的现象。当在听艾扬格和阿斯汤噶课程的时候,同时又在参加轻断食和肝胆排毒课程,导致这两门课没跟上一直到两个月后才陆续补上。
信息爆炸的时代,更要保持清醒的觉知,好老师很多好微课也很多,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贪多不化。目标明确,学一个专一个。
3 听微课的技巧
几个月来密集的微课学下来,也积累了不少听课技巧,包括如何记笔记,整理语音、图片、文字、视频、音乐。整理过程体会了断舍离,笔记先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整理完一门清空一门的纪录也便于爬楼。
4 师父的200小时微课绝对国内首创,当然国外也一定是首创他们不用wechat的。200小时和任何老师任何专题的微课不同,让我们对各个流派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避免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弊病。这10门课程中当然有自己喜欢的有不喜欢的有熟悉的有不熟悉的,不强迫自己接受每一门,但是既然有这么多优秀的老师都整合在一起,我要自己去学习去了解,不过分推崇也不排斥不拒绝,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老师每个流派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上完这200小时的课,感觉到自己的变化,不是说各个流派都略知一二能侃上几句,而是思维思路价值观变了,朋友也说你思考问题比同龄人更有深度,多角度观察觉知不轻易评判,总是能得到很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