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于伽精舍私塾學堂
八月師徒共修內容
一、瑜伽
山式的細節
二、師徒共背國學經典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13—16)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13):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爲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于伽節選自——《黃帝內經·素問》第一卷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14):
由苦(Dukkha)至信(Saddhā),由信至悅(Pāmojja),由悅至樂(Pīti),由樂至寂(Passaddhi),由寂至喜(Sukha),由喜至定(Samādhi),由定而生如理知見(Yathābhūtañānadassana),由如理知見而生厭(Nibbidā),由厭而生無著(Virāga),由無著而得解脫(Vimutti),由解脫而得欲滅(Khaye-māna),即爲阿羅漢(Arabantship)。
于伽節選自——《相应部》(SaṃyuttaNikāya)第二品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15):
13·1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13·2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13·3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于伽節選自——《孟子·盡心上》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16):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又有三臺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竈神亦然。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于伽節選自——《太上感應篇》
三、八月共讀一本書
「光耀生命」(艾揚格)
四、師徒共背英文經典
于伽師徒共背英文經典(8-12)
艾扬格箴言8:Bypersistent and sustained practice,anyone and everyone can make the yoga journey and reach the gole ofillumination and freedom.通过持续不断的修行,每个人都能完成瑜伽之旅并达到觉醒和解脱的终点。——《艾揚格箴言(中英雙語)》(于伽編譯)
艾扬格箴言9:Itis through your body that you realizethe spark of divinity.它是通过你的身体,实现神性的火花。——《艾揚格箴言(中英雙語)》(于伽編譯)
艾扬格箴言10:Ialways tell people :"live happily anddie majestically.我总是告诉人们:"活的快乐,死的庄严。"——《艾揚格箴言(中英雙語)》(于伽編譯)
艾扬格箴言11:Yogaallows you to rediscover a senseof wholeness in your life, where you do not feel you are constantlytrying to fit the broken piecestogether.瑜伽让你重新发现生命完整的意义,让你不再有拼接碎片的感觉。——《艾揚格箴言(中英雙語)》(于伽編譯)
艾扬格箴言12:Ifyou take up any noble line and stickto it, you can reach theultimate.如果你能接受任何智慧箴言并始终不渝身体力行,你将能达到终极的圆满。——《艾揚格箴言(中英雙語)》(于伽編譯)
五、飲茶推薦
各種綠茶、花茶、白茶和姜茶。
六、佳片推薦
「美食祈禱愛」
「深夜加油遇見蘇格拉底」
「甘地傳」
「功夫熊貓」
七、瑜伽音樂分享
Liberation'sDoor(Snatam Kaur)
月光邊境(林海)
Breathof the Heart(Krishna Das)
藥師佛心咒(伊藤佳代)
(凡能每天坚持分享,每周在群内有背诵、每月写读后感分享的弟子,每月评选出一名优秀者获得师父签名赠送的名家名著及《瑜伽365天》、《瑜伽经》(于伽梵文译本)共三本。每年评选出一名年度优秀者获得“于伽精舍基金会”颁发的“瑜伽行者印度游学资助计划”奖励。)
八月師徒共修內容
一、瑜伽
山式的細節
二、師徒共背國學經典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13—16)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13):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爲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于伽節選自——《黃帝內經·素問》第一卷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14):
由苦(Dukkha)至信(Saddhā),由信至悅(Pāmojja),由悅至樂(Pīti),由樂至寂(Passaddhi),由寂至喜(Sukha),由喜至定(Samādhi),由定而生如理知見(Yathābhūtañānadassana),由如理知見而生厭(Nibbidā),由厭而生無著(Virāga),由無著而得解脫(Vimutti),由解脫而得欲滅(Khaye-māna),即爲阿羅漢(Arabantship)。
于伽節選自——《相应部》(Saṃyutta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15):
13·1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13·2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13·3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于伽節選自——《孟子·盡心上》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16):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又有三臺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竈神亦然。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于伽節選自——《太上感應篇》
三、八月共讀一本書
「光耀生命」(艾揚格)
四、師徒共背英文經典
于伽師徒共背英文經典(8-12)
艾扬格箴言8:By
艾扬格箴言9:It
艾扬格箴言10:I
艾扬格箴言11:Yoga
艾扬格箴言12:If
五、飲茶推薦
各種綠茶、花茶、白茶和姜茶。
六、佳片推薦
「美食祈禱愛」
「深夜加油遇見蘇格拉底」
「甘地傳」
「功夫熊貓」
七、瑜伽音樂分享
Liberation's
月光邊境(林海)
Breath
藥師佛心咒(伊藤佳代)
(凡能每天坚持分享,每周在群内有背诵、每月写读后感分享的弟子,每月评选出一名优秀者获得师父签名赠送的名家名著及《瑜伽365天》、《瑜伽经》(于伽梵文译本)共三本。每年评选出一名年度优秀者获得“于伽精舍基金会”颁发的“瑜伽行者印度游学资助计划”奖励。)

前一篇:于伽师徒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