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解讀5》(于伽講解)

(2015-06-12 15:57:32)
标签:

杂谈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解讀5》(于伽講解):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漢民族典章制度書籍。爲戰國時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爲最高的道德準則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與《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爲“四書”。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有三條:一是慎獨自修,二是忠恕寬容,三是至誠儘性。

給大家選的是《中庸•第一章》,朱熹對這一章有極高的評價。他在《中庸章句》中說:“右第一章。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聖神功化之極。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楊氏所謂一篇之本要是也。”

《中庸•第一章》可分五段背誦:

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率性之謂道”,是說循着這種天性而行就合於道,認爲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於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展了孔子“內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此節言簡意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這一主題思想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二、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道無時無刻不在,可以離開的就不能稱爲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即便在別人看不到、聽不到的地方也會謹慎、戒懼自己的言行。行善或作惡,無論別人能否看到、聽到,都會有其必然結果。越隱蔽的地方越能顯現真像,越細微的地方越能展示真實。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即便獨處也必然秉持謹慎謙虛的作風。

此節說明自我教育要貫穿於人一生之中,人們一刻也離不開自我教育。要將自我教育貫穿於人生的全部過程,就需要有一種強有力的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的精神。這種精神就叫做慎獨。也就是說,在自己一人獨處的情況下,別人看不到自己的行爲、聽不見自己的言語,自己也能謹慎地進行內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監督。

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無情無慾稱爲中,有情有欲但有所節制稱爲和。天道無情,大公無私,公正不偏。能夠節制情慾,避免自私、偏袒才能使自己洞悉天道。

此節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的目標。

四、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是天下人們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們共行的普遍規則(達道)。達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萬物各得其所,生長髮育。

此節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標的重大意義。

五、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統治管理者能夠做到大公無私,公正不偏,百姓必然各得其所,萬業興旺。

這是歌頌達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標後的無量功德,也就是具備至仁、至善、至誠、至道、至德、至聖的品德後的效應。中和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致中和是社會價值的體現。
《于伽師徒共背經典解讀5》(于伽講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