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于伽师徒共背经典解读3》(于伽讲解)
在《西游记》全书中,三藏师徒往西天取经的旅程就是修心的过程。《心经》在《西游记》中曾多次出现,百回本第十九回中乌巢禅师将《心经》经文传授给玄奘,并收录了《心经》全文;以后在第二十回、四十三回、八十回、八十五回、九十五回都出现有关《心经》的情节。
唐僧降伏其心的紧箍咒就是心经。书中“心经”唤做‘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儿咒’。
历史真实是玄奘于武德年间(618-622年)出发往印度取经,至罽宾(克什米尔)时,有一老僧口授《多心经》给玄奘,并嘱其背诵。玄奘一路不断背诵《多心经》,终于平安到达印度,取得六百多部佛经,此即以后大家效法玄奘,人人背诵《心经》。
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268字的是《心经》。
《心经》或称《般若心经》,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为Prajāpāramitā-hrdaya-sūtra。这是一部在东亚流传极广的佛经,可谓妇孺皆知。就汉译本而言,现存的至少有九种(自姚秦鸠摩罗什译本至宋代施护译本)。
传世《心经》按内容可以分为“广本”(“大本”)和“简本”(“小本”)两个系统。广本指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大约相当于前言、正文、后记)俱足的版本,简本指只有正宗分的版本。一般来说,印度和西藏重视广本,汉地则一直流行简本。汉译简本中又以玄奘译本影响最大,此本文字简约,全文正文仅二百六十字。
整个经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显说般若,从“观自在菩萨”至“真实不虚”。第二部分是密说般若,从“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至“菩提萨婆诃”。
全篇可分为八段背诵和讲解:
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一分就是《心经》的总纲。
二、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一段是讲我们凡夫身心世界的基本组成要素——五蕴。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三、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里讲大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它不会消亡或减退,也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
四、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这是进一步地讲,在真空当中,没有五蕴之相。从“舍利子”至“无智亦无得”,是讲般若的妙义。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讲的我们凡夫的生活现实,六根对六尘(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也就是说,在真空当中,缘生无自性,这六根六尘都是无相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讲十八界。(眼界就是眼睛,眼睛有它自己一定的界限,所以叫眼界。然后是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再就是色界(可视物)、声界(声音)、香界(气味)、味界(食物)、触界(引发触觉之物)、法界(意识所缘境界);然后是眼识界(视觉)、耳识界(听觉)、鼻识界(嗅觉)、舌识界(味觉)、身识界(触觉)、意识界(思维认知)。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讲十二因缘;缘起(梵文、巴利文: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其是否存在尚法无法知悉,可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的确可以解释世间一些科学暂时不明的现象,佛家导人向善确实功德无量。
“无苦集灭道”讲四谛。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谛”即“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就得修道。这四谛构成了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一,指导教徒定心修行。
“无智亦无得”讲菩萨以甚深智慧所取得修行的成果。智就是智慧(菩提),得就是涅槃。
五、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这是讲菩萨在无所得的甚深般若观照下所取得修行成果,讲般若的妙行。
六、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也是依般若成就,依般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七、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以秘密般若来称赞显了般若。
八、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秘密般若加持显了般若。
背《心经》要随文入观。在观照中,逐步地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六根六尘皆空,照见十八界皆空,照见十二因缘、四谛皆空,照见菩萨的智与得皆空。在没有所求心、没有执著心、没有分别心的甚深般若指导下,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在《西游记》全书中,三藏师徒往西天取经的旅程就是修心的过程。《心经》在《西游记》中曾多次出现,百回本第十九回中乌巢禅师将《心经》经文传授给玄奘,并收录了《心经》全文;以后在第二十回、四十三回、八十回、八十五回、九十五回都出现有关《心经》的情节。
唐僧降伏其心的紧箍咒就是心经。书中“心经”唤做‘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儿咒’。
历史真实是玄奘于武德年间(618-622年)出发往印度取经,至罽宾(克什米尔)时,有一老僧口授《多心经》给玄奘,并嘱其背诵。玄奘一路不断背诵《多心经》,终于平安到达印度,取得六百多部佛经,此即以后大家效法玄奘,人人背诵《心经》。
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268字的是《心经》。
《心经》或称《般若心经》,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为Prajāpāramitā-hrdaya-sūtra。这是一部在东亚流传极广的佛经,可谓妇孺皆知。就汉译本而言,现存的至少有九种(自姚秦鸠摩罗什译本至宋代施护译本)。
传世《心经》按内容可以分为“广本”(“大本”)和“简本”(“小本”)两个系统。广本指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大约相当于前言、正文、后记)俱足的版本,简本指只有正宗分的版本。一般来说,印度和西藏重视广本,汉地则一直流行简本。汉译简本中又以玄奘译本影响最大,此本文字简约,全文正文仅二百六十字。
整个经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显说般若,从“观自在菩萨”至“真实不虚”。第二部分是密说般若,从“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至“菩提萨婆诃”。
全篇可分为八段背诵和讲解:
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一分就是《心经》的总纲。
二、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一段是讲我们凡夫身心世界的基本组成要素——五蕴。
三、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里讲大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它不会消亡或减退,也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
四、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这是进一步地讲,在真空当中,没有五蕴之相。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讲的我们凡夫的生活现实,六根对六尘(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也就是说,在真空当中,缘生无自性,这六根六尘都是无相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讲十八界。(眼界就是眼睛,眼睛有它自己一定的界限,所以叫眼界。然后是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再就是色界(可视物)、声界(声音)、香界(气味)、味界(食物)、触界(引发触觉之物)、法界(意识所缘境界);然后是眼识界(视觉)、耳识界(听觉)、鼻识界(嗅觉)、舌识界(味觉)、身识界(触觉)、意识界(思维认知)。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讲十二因缘;缘起(梵文、巴利文: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其是否存在尚法无法知悉,可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的确可以解释世间一些科学暂时不明的现象,佛家导人向善确实功德无量。
“无苦集灭道”讲四谛。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谛”即“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就得修道。这四谛构成了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一,指导教徒定心修行。
“无智亦无得”讲菩萨以甚深智慧所取得修行的成果。智就是智慧(菩提),得就是涅槃。
五、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这是讲菩萨在无所得的甚深般若观照下所取得修行成果,讲般若的妙行。
六、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也是依般若成就,依般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七、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以秘密般若来称赞显了般若。
八、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秘密般若加持显了般若。
背《心经》要随文入观。在观照中,逐步地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六根六尘皆空,照见十八界皆空,照见十二因缘、四谛皆空,照见菩萨的智与得皆空。在没有所求心、没有执著心、没有分别心的甚深般若指导下,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